有媒体近日报道,河北省政协委员、神华集团副总经理薛继连将推进“近零排放”写进了河北省的“两会”提案。
继PM2.5之后,“近零排放”或许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治霾这一传统热点下被广泛提及的“新词”。同时,几乎还可以肯定,经历脱硫脱硝之后,“近零排放”将是火电行业今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的新常态。
就在2014年接近尾声之时,神华集团旗下国华发电公司位于河北定州电厂的3号机组、广东惠州热电厂的1号机组顺利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并投运。至此,据已公开信息统计,共有约16家电厂21台机组迈入“近零排放”行列。其中,涉及的电厂中,国华占4家,数量位居第一,华能占3家次之,华电、国电各有两家。
尽管国家发改委自去年9月1日起下调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但企业似乎对近零排放每生产一度电额外增加6厘钱的成本并不在意,原因不外乎是便宜的煤价。
与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之时煤价高企、电厂身陷困境不同,近一段时间发电企业正在收获煤价下跌带来的收益。
五大发电集团所属上市公司2014年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国投电力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80%以上;华能国际前三季度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8.8%;国电河北龙山发电公司前三季度利润总额4.04亿元,同比增长109%,创投建以来利润新高。
然而,这看似甜蜜的状态很有可能存在未知的变数,正如“近零排放”的萌芽和发展让人始料未及一样。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频频跳水,国内市场煤炭或许也会经历一段漫长的熊市,但价格行情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走势如何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2014年,由清华大学、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社科院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发布的《2012煤炭真实成本》显示,按目前中国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的技术及末端治理情况估计,吨煤产生的环境和健康影响为260元。其中,吨煤生产、运输和消费产生温室气体的社会成本低限为160.8元/吨煤。与体现供需关系的经济成本不同,煤炭利用导致的大部分环境和健康成本并没有体现在目前的定价机制中,成为“隐藏”在价格身后的“真实成本”。
因此,作为“近零排放”千亿级改造成本的实际承担者,一旦煤炭行业成本、价格走高,必然会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近零改造的执行效果也势必会打折扣。
不仅如此,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14年出台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并未强制要求电厂近零排放。同时,现有监测技术与手段并不能完全实现数据的精确采集,企业即便上了设施,也无自发减排的动力。
目前,国内的脱硫补贴为1.5分、脱硝补贴1分、除尘补贴0.2分,与美国4.2分/KW~6.4分/KW的补贴相比仍偏低,不足以覆盖企业减排成本,企业要求达标即可,否则无利可图。
此外,“近零排放”在指标考核中尚显笼统,汞及二氧化碳两项排放限值均未体现。而在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燃煤电厂的汞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提出了要求,同时,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曾撰文表示,与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的指标是供电煤耗,目前燃煤电厂的近零排放不仅不能对二氧化碳进行减排,相反,近零排放增加了环保设备,不利于降低供电煤耗,进而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负面影响。“近零排放”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近零排放,真正的清洁煤炭减排技术不能以能耗和碳排放为代价。
当下,火电企业亟待考虑的不是近零排放的迅速推进,而是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其对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经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