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8年实现纺纱染色全动化 协同创新揽大奖

   2015-01-26 中国节能网1510
核心提示: 一家规模不大、历史不长、位置不优的纺织企业——山东康平纳集团,竟能斩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凭的是什么?
        一家规模不大、历史不长、位置不优的纺织企业——山东康平纳集团,竟能斩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凭的是什么?
  康平纳的名字,即便在所在城市泰安市,一些市民也不太熟悉,可是行业内却不敢小瞧。该公司研发的全自动筒子纱染色全套生产线,世界领先。而德国、意大利等纺织设备先进国,也仅研发出局部自动化卧式染色生产系统。
  走进偌大的公司印染车间,几乎看不到人的操作环节,整个纺纱染色过程在全世界首次实现了全自动化。集团董事长陈队范介绍,该装备实现了100多台套设备、2000多个参数在线检测、实时全流程闭环控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节约用工七成以上。
  中国纺织业有个短板:企业精通工艺,院所擅长机械。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纺织工艺,负责纺织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买了设备挣钱,挣了钱再买设备”,成了很多企业走不出的怪圈。陈队范暗暗下决心,搞自己的设备,走自己的路子。
  康平纳做毛纺起家,搞纺织机械还是头一次。“纺织新材料、染整新工艺、染整装备是一个涉及纺织、印染、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现代管理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不现实。”陈队范决定借“外脑”,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于是,有了与机械科学总院的合作,双方共建研发团队。“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相当于企业雇了我们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如果完全靠企业自主培养这些人才,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说。
  团队中,机械科学总院30人,人事关系仍属于院所,实际上工资和科研经费都由康平纳公司承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待在企业里。
  搞科研,意味着企业要拿出真金白银。八年来,企业除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外,几乎把利润全部投到了科研上。企业每年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
  产学研合作之路,往往不平坦。科研需要时间,但有些企业急功近利,合作就可能搁浅。陈队范说:“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看不到经济效益,但我们互助互信。事实也证明,双方通过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我国是纱线生产大国,但高端纱线一直依赖进口。这一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了纺织染色的质量效率,色差由原来的4级提高到4.5级以上,染色一次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工艺稳定及生产运行可靠性由原来57%提高到95%,生产效率提高15%,超过了德国、意大利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