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南水北调后高枕无忧? 北京缺水困局更待落实节水

   2015-01-27 中国节能网1870
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正式通水,这项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一期将以年均95亿方的水量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正式通水,这项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一期将以年均95亿方的水量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经过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焦渴的北京,终于盼到了南来之水。然而,欣喜之余,一些问题仍有待思量——调水之后,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否能“高枕无忧”?
 
 
  
  南水北调后高枕无忧? 北京缺水困局更待落实节水
  
  北京,“水荒”
  
  “不调水就调人。”问及调水的必要性,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说,“北京年均水资源量也就20几个亿,怎么承载几千万人口的用量呢?这相当于可以住两个人的房间,住了5个人进去,水资源能不紧张吗?”
  
  的确,面对人口膨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水荒已成为北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近10年,北京以年均21亿方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方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左右。1999—2011年,北京处于较长的枯水干旱期,这期间,水资源总量减少44%,而密云与官厅两座主要水库来水量减少了七成。
  
  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对水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压。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口仅有400万,现在已攀升至2000多万,仅居民用水就增长了9倍。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对水的高需求与水资源减少形成了“剪刀差”。
  
  尽管缺水如此严重,可是,在京生活的大多数人却很少感到缺水。“其实,这背后是一种脆弱的平衡。”张彤说,“这些年,我们是靠掠夺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才弥补了用水缺口,支撑着发展。”
  
  严重超采地下水让北京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水务部门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1米。
  
  由于地面沉降严重、泉水枯竭、水位降低,树木植被出现退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14年6月北京的一场大风,竟刮倒了5000多棵树。
  
  张彤认为,因为严重缺水,北京可持续发展已面临很大的危机,必须靠外援来支撑,而调水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许多国家解决人口密集地区缺水需求的有效措施。
  
  引水:中线不能完全解决北京缺水困局
  
  北京缺水早已不是秘密。1966年全部竣工的京密引水渠,就是因为当时华北大旱,导致北京用水紧张而采取的措施。这条引水渠,直到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之前,一直是北京重要的水源通道。即便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它也仍是北京供水的两条“动脉”之一。
  
  京密引水渠也见证了北京逐步成为“极度缺水城市”的过程。这个设计库容为43亿立方米的水库,近年来常年蓄水量只有12亿立方米左右,每年仅能提供不足6亿立方米左右给北京市作为饮用水源。
  
  而据北京市水务部门的统计,近十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每年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亏空达到15亿立方米。“亏空我们怎么解决?没有办法,只有采取超采地下水,在平谷、怀柔、昌平几个应急水源地进行地下水的超采”,石维新说。
  
  对于汉水入京后北京的用水形势,石维新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市除郭公庄以外的几大主力水厂,基本上都能实现双水源供水,供水的保证率将从75%提高到95%以上,城市的供水保障安全度大幅提升。”
  
  但他同时表示,中线工程还不能完全解决北京市的用水问题,目前北京的缺口是15亿立方米,但调水只有10.5亿立方米。“本来分配给北京的10.5亿立方米净水中,有部分是要用着环境生态用水的,但目前,这部分只能等丰水年份有多余调水的时候才有可能”。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此前也曾表示,“南水北调(中线)越重要,北京越不安全”,万一中线供不上水,北京可能又要面临用水困局。他的建议是将东线工程通到北京,作为一个战略保障。
  
  为此北京也在做相关的后续规划,据介绍,后续规划以北京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为核心。还会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北京的用水红线(国家已批准到2030年北京的年用水总量是52亿立方米),二是京津冀水资源的统筹。
  
  生活用水方为北京水资源最大缺口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的江水进入北京后,会与密云水库的水汇合率先进入南干渠,再沿输水管涵抵达亦庄调节池。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每滴水,成为江水抵京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南干渠设计总负责人穆永梅介绍,南干渠共有高家堡、黄村、郭公庄、新机场四个分水口,每个分水口都设置了一个现场监控中心,“将对分水口调流阀、流量计实时监控,根据水厂用水需要调整供水,最大限度做到节约用水。”
  
  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分水口的管涵等设备全部采用钢质管材,调节、检修的操作过程可做到滴水不漏。除此之外,南干渠27公里长的管线全部采用地下管涵,也体现了节水理念。“明渠的水面蒸发量每年大概在500吨—600吨,暗涵则实现了零蒸发。同时,输水管涵在接缝处使用橡胶止水带,在迎水面使用嵌入式防水材料,各个环节都尽最大可能做到减少渗漏。”穆永梅说。
  
  据了解,一般的生活供水都采用双管输送,避免一根管线出现故障时影响居民用水。但此次南干渠上段行至李营桥处,则由两孔变成一孔,进行单管输水。
  
  对此,穆永梅解释说,由于南水北调中线进京后的输水管涵为闭合环线,如果某处发生故障,水可从另一方向流过,不会影响正常供水,“单管比双管少了一根管,自然渗漏水量就会减少,节约用水也是我们管涵大部分采用单管输水的一个考虑。”
  
  而在不少市民的心目中,我们每天用的水是用水的小出口,农业、景观等用水才是大头呢!我们节约有用吗?但其实,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公开消息称,生活用水才是北京市水资源的最大缺口。
  
  日前,北京市有关委办局负责人接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现场询问时,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2014年北京节水1.2亿方。且再生水规模使用率继续增大,其中60%再生水被用于生态用水。
  
  面对一系列有关节水的问题,金树东明确指出,水关系着千家万户北京市民,大家能够关心节水话题,也证明全体市民都从根本上真正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他继而介绍说,2014年,北京市工业再生水循环使用情况良好,2014年全年,对全市600多家工业用水企业进行整顿。
  
  目前,全市顺利实施阶梯水价,其中在用水量最大的农业用水方面已经形成521节水规定。对于何为521,金树东解释,5就是一亩地用水量是500方,超过这个限额就要加价;2则是大田地用水为200方;1指的是果树、林地用水100方。
  
  此外,金树东表示,北京市去年节水共计1.2亿方,再生水使用规模扩大,其中60%用于生态用水。节约的1.2亿方水中,农业用水节省了4000万方,工业用水全年节省2000万方,其余则为人口、生活用水。
  
  金树东介绍,为了保障水质安全、水源保护,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地勘局、市环保局、南水北调办联合成立了一个水调度平台,该平台24小时有人值守,针对全市水质安全、水源保护等进行实时监测,数据由5个组成部门共享。
  
  随着江水进京,北京市民已经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带来的好处,最直观的就是水甜了,水碱少了。接下来,北京市水务局还将继续加大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发展,让京城百姓及周边省市的群众共享优质水源。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