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也意味着冶金装备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冶金装备企业如何看待目前的行业形势?有哪些新常态值得关注?如何应对?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不少冶金装备企业的负责人,听到了他们的判断。
市场萎缩趋势明显
近年来,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冶金装备行业的发展。据了解,2014年1~11月份,冶金机械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32 亿元,同比仅增长1.51%;产量为159万吨,同比下降8.44%。而在几年前,冶金机械行业的产值增长速度曾持续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近年来, 冶金装备行业市场收缩的趋势明显。
一家阀门企业的老板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国内冶金新建项目几乎没有,需求萎缩严重。”他的企业所产的阀门主要应用在冶金、核电等领域,由于冶金市场的萎缩,原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冶金阀门的占比超过3/4,现在已经降到了1/2以下。
“这主要是钢铁产能过剩造成的,目前来看市场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寄希望于国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但是对于钢铁项目来说,难啊!”他皱着眉头对《中国冶金报》记者感叹道。
整体来看,冶金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2014年1~11月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而且冶炼和压延投资在上年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据《中国冶金报》记者观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市场低迷局面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冶金装备行业的困难日子仍未到头。
资金紧张困局待解
在调查中,除了需求不振、市场萎缩,《中国冶金报》记者听到最多的反馈是“钱紧”。几乎所有冶金装备企业都遇到了“发完货收不到钱”的困惑。
一家冶金除尘装备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钢铁的项目都要求我们垫资。一个项目钢企自己只出资30%,甚至有时候这30%还到不了位。”
一家从事焊接修复的机电企业的老板谈起这个话题也很无奈:“钢企都是按10%、10%这样的速度来付款,回款太慢了。”
这家除尘装备的企业负责人认为,钢企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隐患:“钱总到不了位,有的企业对项目的质量就无法保证了,对钢企环保达标来说肯定是存在风险的。”
然而,对于钢企来说,要求装备企业为项目垫资也是出于无奈。在国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信贷的背景下,很多钢铁企业出现了融资难、资金紧张的情况。而很大部分钢企的钢铁主业仍处于亏损运营的状态,现金流每周转一圈不但没有增值反而出现减值,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鉴于钢铁行业自身资金紧张和经营困难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钱紧”的阴霾仍将同时笼罩钢铁行业和冶金装备行业,冶金装备行业应收账款增加的趋势仍会持续。记者查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冶金机械行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9.20%。
盯紧降本增效需求
面对需求下降、资金紧张的新常态,冶金装备企业都在谋求自己的发展之道。据《中国冶金报》记者观察,钢企经营困难,降本增效成为重中之重。不少冶金装备企业看到了这一需求,在商业模式和产品开发上做起了文章。
一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凭借自身良好的技术服务能力,扎根到客户现场,帮助客户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甚至给客户带来直接的降本增效成 绩。例如,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提出了“无忧轧辊供应基地”这一理念,改变了以往提供单支轧辊产品的做法,积极尝试“功能计价”营销模式,选派有 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对用户轧机进行全面调研,针对不同厂家、不同轧线的特点,制订个性化、差异化的轧线整体配辊方案,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与质量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冶金装备企业不仅追求自身商业模式的转型,而且努力集中行业的力量助力钢企降本增效。例如,针对钢企降低备件库存的压力,汉威广 园(广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就提出了建立行业备件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思路,希望帮助钢企减少备件资金占用,同时促进冶金装备备件行业互通有无、良性发 展。
为了降本增效,钢企对延长装备备件使用寿命非常重视,硬面技术等再制造领域的装备企业抓住了这一机遇。前述从事焊接修复的机电企业老板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类似这样拥有几千万元产值的企业在这个行业并不少见,而且一些企业这几年的年产值增速已达到30%。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钢企降本增效的常态化,冶金装备企业围绕这一需求做文章也呈现常态化趋势。
节能环保成大市场
近年来,钢铁工业的绿色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据专家估算,要满足钢铁行业一系列新排放标准,我国钢铁行业废水、废气等环保改造总投资合计900亿元~1100亿元,预计每年将新增环保成本约800亿元。
然而现有工程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难以支撑行业进行有效治理和监控。例如,我国缺乏成熟的烧结烟气同步脱硫脱硝、脱除重金属和二口恶英等工艺技 术,烧结矿显热回收发电系统、焦化煤调湿(CMC)技术与炼焦工艺操作的协同有待优化,低品质余热和炉渣显热回收利用技术亟待开发和工业试验,等等。
节能环保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大市场,冶金装备企业纷纷进入节能环保领域,不仅加大研发技术装备的力度,而且加快商业模式的创新,力争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做成自己的利润增长点。
例如,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高炉煤气行程中的特性变化来助力钢铁实现二次能源再生(即余压发电)利用,也使自身实现从单一产品制造商, 向能量转换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的转变。陕鼓动力针对钢铁企业实际提出的能量回收机组系统能效优化方案(包括系统方案、技术方案和商务方案), 有效实现了能量回收机组的能效优化,多方面满足了用户的节能环保需求。
同时,宝钢、鞍钢、武钢等不少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将节能环保作为自己多元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开发出自己的有力“武器”。例如,宝钢自主开发的BSSF转炉熔渣处理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炼钢渣不落地,在国内和韩国、印度等地的诸多大中型钢厂实现了实际应用。
业内人士指出,新环保法出台后,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按日计罚且不设上限的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这向企业显示,侥幸心理不可取,节能环保受到钢企重视成为常态,意味着冶金装备行业对节能环保市场的重视也成为常态。
面临市场萎缩、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顺势而为,抓住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这两大市场需求,过好“紧日子”———冶金装备企业如何唱好这行业新常态的主旋律,尚待各家企业不懈努力。
(该文章刊登于1月29日《中国冶金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