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现代煤化工成为我国化工行业当之无愧的热点。它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也肩负着煤炭高效利用、煤炭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期望,项目上马曾经轰轰烈烈,相关企业信心满满。
然而,2014 年,我国现代煤化工却由热转冷。从《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删除现代煤化工项目,到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再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等政策,被市场解读为国家对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态度开始转向的风向标。尤其是近期国际油价跌破50 美元/桶,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更引发了业界的大讨论:2015 年现代煤化工产业将何去何从?
被界定为现代煤化工的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五大类煤代油气类煤化工项目,在我国从最初的论证到现在不过十年光景。而一些示范项目的不尽如人意、环保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项目经济性的不理想等,给曾经过热的煤化工浇了一盆盆冷水。2014 年下半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原油价格,又对立足未稳的现代煤化工猛击一掌。
除了油价因素外,现代煤化工的最大问题是面临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挑战,这与国家的“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利用总体原则以及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仍有距离。认真研判不难发现,2015 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对于现代煤化工产业将保持谨慎发展的态度,主要还是作为技术示范储备来发展。
2020 年前国家将收紧现代煤化工政策,这已是可以预见的趋势。以煤制气为例,国家最初计划到2020 年发展到600 亿立方米规模,而最新消息表明,政府2020 年前将只允许已获核准的4 个项目继续开展示范,产能规模限定在151 亿立方米。而煤制油规划也由最初的2015 年达到1200 万吨、2020 年达到3300 万吨下调至2020 年达到660 万吨。这意味着,已获得政府“路条”以及计划中的项目将大部分搁置。
就2015 年而言,现代煤化工产业可能出现两个重大转折。一是一批项目重新洗牌。这在2014 年就已看出端倪。由于跨行业发展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种种力不从心,去年以来,已经有大唐集团、国电集团、中海油和华电公司开始剥离化工板块业务,尤其以我国最早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开展示范的大唐集团对煤化工的剥离最为引人关注。大唐煤化工板块究竟以何种形式重组,又将花落谁家,2015 年将给公众一个交待。预计2015 年将有更多现代煤化工项目出现并购重组。
二是一批项目会停缓建,更有取得“路条”的项目被放弃。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狂跌,使煤化工的投资风险骤然增加,加上政策规划的调整,预计此前已开工的一些现代煤化工项目2015 年将放缓建设步伐,甚至停建。一年前国家对煤化工项目开闸放水,发放了一大批现代煤化工项目“路条”,而如今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估计不少地方和企业会放弃“路条”,不再考虑上马现代煤化工项目。这意味着,一度一哄而起、热到发烫的现代煤化工进入“蛰伏期”。
但已建成的示范项目,以及部分有技术、环保、资源优势而充满信心的在建项目,会继续承担起“探路”的重任,甚至将更受重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能源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看,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仍是能源领域的总基调。基于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今后50 年内煤炭仍将是主力能源。现代煤化工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兴产业,从长远看,其前景仍然被各方面看好,是我国今后20 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尽管国家现阶段政策有所调整,但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理性回归,对这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件好事。
而国家更有可能在这个“蛰伏期”集中精力抓好示范,着力解决煤化工产业装置大型化、优化工艺技术、提高转化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影响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政府将考虑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和管控,适当引导过热的投资回归理性; 加强对现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组织、扶持和经验总结,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现有的瓶颈。
相信假以时日,我国现代煤化工一定会实现技术更为成熟、环保更加可靠、经济性更好,也必然会迎来明媚的发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