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变电站“拉锯战”的多重解读

   2014-09-30 中国节能网240
核心提示:面对可能存在风险却又须臾不可或缺的设施,沟通与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时代,权力与权利的相处之道。

面对可能存在风险却又须臾不可或缺的设施,沟通与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时代,权力与权利的相处之道。

一座本不起眼的郑州红旗变电站,引发了居民和相关方面旷日持久的对峙。从行政复议到提起诉讼,居民们试图以程序违法为由来阻止这个“可能危及身体健康”的变电站的落成。与此同时,建设单位、主管部门等方面也是费尽心机,一直尝试早日开工,来实现他们“为周边大面积区域提供稳定供电服务”的愿景。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这样的建筑或设施,它们对于城市以及市民意义重大,但却没有人愿与之为邻——变电站、高压线、垃圾转运站等即属此列。既需要又不想与之为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变电站“赶”到别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别处之人仍然需要与之为邻,那么,谁又不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包括变电站在内,面对一些有潜在环境危险的工程项目,如果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是以把它迁到一个反对声相对较弱的地方,那么这种结果仍不免令人忧虑。显而易见,比解决个案更重要的是,能否以此为契机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纠纷的产生。

在此次关于变电站的拉锯战中,当事双方都对法律表示出尊重——市民依法提起诉讼,官方则回应如果判决认定施工违法,他们该拆除拆除,该赔偿赔偿。这为解决类似纠纷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孰是孰非尽可对簿公堂,在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里,还有什么比法律更具权威和说服力的呢?市民权利意识的苏醒以及法治意识的增强,无疑是此事给人留下的第一层印象。

当然,法律只能平息纠纷而无法缓解矛盾,要想真正消除市民内心深处的焦虑,关键仍在法律程序之外。市民反对变电站的理由很简单,担心其给大家的身体健康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尽管现代医学还没有确认这种风险,但很少有人愿承担这种风险。在此类纠纷中,时常响起的声音是“为什么不把变电站建到郊外呢?”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化,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远电同样解决不了近需,在城市高

政府部门首先要做的是以更严格的标准保证这些项目的安全,同时也需要就其中的困难与市民做更多的沟通,从而寻求稳妥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可以为垃圾转运站等类似项目的建设,梳理出一套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速发展的过程中,变电站注定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基础设施。面对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透明的信息公开以及顺畅的沟通机制尤其不可或缺。

毋庸讳言,在此番规划建设变电站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完善,不仅变电站本身“证照齐全”,就连暂不停止施工也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按照最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除非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或法院认定该行政行为的执行将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也就是说,除非政府部门自愿暂停变电站项目,或者法院依法叫停,否则的话,继续施工建设在法律意义上并无不妥。问题的关键是,市民了解这些详细的法律规定吗?

变电站项目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说自话的当事双方无法有效沟通——市民觉得承受着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政府部门则觉得蒙受了不白之冤。实际上,如果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加顺畅,这样的矛盾并非无法化解。如果规划设计、技术参数、环境测评等环节全部对外公开,市民自然会对变电站有更多科学的了解,而不必每每对其畏如狮虎。面对可能存在风险却又须臾不可或缺的设施,沟通与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时代,权力与权利的相处之道。

实际上,就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来看,变电站的选址都是一个令城市管理者头痛不已的难题。政府部门首先要做的是以更严格的标准保证这些项目的安全,同时也需要就其中的困难与市民做更多的沟通,从而寻求稳妥的解决方案。这也许是个巨大的工程,但为了保障城市所有人的利益,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可以为垃圾转运站等类似项目的建设,梳理出一套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