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节能环保政策利好还需外部环境改善

   2014-04-04 中国青年网2440
核心提示:与因产能过剩正在努力“瘦身”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相反,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成为了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确立了节能环保产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与因产能过剩正在努力“瘦身”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相反,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成为了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确立了节能环保产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要围绕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四个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同时,《意见》分别从价格、收费、土地政策、财税、资金等方面明确了对企业的支持方向,力争突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所发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相比,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为未来促进投资和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也是国务院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连续第二次推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在经济增速放缓和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的当下,足见政府高层对将节能环保产业迅速打造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迫切。

受益于政策的利好,股市也给出了积极的反映,节能环保板块近来表现抢眼,许多环保概念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其实,在去年到今年股市持续萎靡的大环境下,环保类股票就保持了逆势上涨的态势,显示了投资人以及广大民众对于这个行业发展前景的认可和期待。

近几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政策的推动无疑为节能环保产业勾勒出了发展蓝图:“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

然而政策和投资的青睐,并不能磨灭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总体上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企业表现与巨大的环保投入和市场规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产业链内部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

产业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市场环境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排污指标成为特殊商品——只要交钱就可以肆意排污、环保收费成为地方政府开支的补充,难以用于环保的严峻局面;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都成为困扰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一揽子振兴政策确实可以推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如果没有应用质量的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会是“虚胖”。

纵观世界经济,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扶持出来的,而是从规范良性的市场竞争中而来,优秀的企业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搏杀”出来的。

要培育出健康强大的产业和企业,还要从符合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特点的客观规律入手,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加强环境法制化管理;建立相关配套机制,通过交易机制、价格引导来使企业心甘情愿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舆论引导,无论从全民教育,还是企业的运作过程,使节能环保意识内化于心;通过创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还要警惕,因过度的鼓吹和引导,导致节能环保产业产能过剩,成为另一个光伏产业。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中欠账太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能将节能环保从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何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能够提供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考验着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智慧。

原标题:节能环保政策利好还需外部环境改善

原文链接:http://news.youth.cn/gn/201404/t20140404_4974945.htm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