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河北省深入开展创建白炽灯全淘汰、节能灯全覆盖示范县活动,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从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中安排800万元,对沧县、内丘县等10县群众购买节能灯给予二次补贴,辖区内节能灯覆盖率达到97%以上,基本实现白炽灯全淘汰、节能灯全覆盖。2008年国家启动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以来,河北省共推广节能灯2874万只,节电11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0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6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5万吨。
有人认为推广节能灯是“小题大做”,笔者不敢苟同。推广节能灯非但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有大账可算。节能灯看来不起眼,却承载着节能、环保的巨大作用。白炽灯约把95%的能量转化成热能,只有约5%的能量用于发光,因此不仅费电,也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而节能灯能将约15%的能量用于发光,发光效率比白炽灯有较大程度提高。据测算,我国照明用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3%左右,如果把全国在用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每年可节电480亿千瓦时,节能潜力巨大。有专家计算,如用10瓦的节能灯取代亮度相近的60瓦白炽灯,以全国使用12亿只、每只节能灯每天照明4小时保守统计来计算,每年节省的电量相当于整个三峡水电站全年的发电总量!如此大的节能减排成效,我们怎么可以小觑?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灯火文明理应转向绿色照明。
当前,大力推广节能灯,除了需要提高人们对节能灯的认知外,还应突破价格偏高制约普及的“瓶颈”。一方面,老百姓抱怨“节电不节钱”,不愿意购买节能灯;另一方面,节能灯生产企业觉得“节电不赚钱”,愿往国外卖。这些都是替代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问题,光靠市场本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定规则、定标准,完善市场机制,并采用相关财税政策加以引导,才能使市场良性运转。如果说,河北省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属于“在引导中普及”的范例,那么,江苏、浙江等地推出为低保家庭免费安装节能灯,则属于“在惠民中推广”的新举措。据悉,浙江省扶贫办在深入困难群体家庭走访时,发现这些人家虽然知道使用节能灯省电省钱,可图便宜都选用白炽灯泡,便免费为10万贫困户送去20万只节能灯。他们“在扶贫中节能,在节能中扶贫”,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
把节能灯价格“拉”下来,需要在资金、税收、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大对节能灯具生产企业的扶持,重点推广采用低汞、固汞技术以及清洁生产工艺的优质、环保的高效照明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废旧灯管回收处理试点,建立废旧灯管回收处理机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把价格降下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激励政策,让更多居民自觉选择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