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李俊峰:节能市场的关键不在技术

   2012-02-06 中国投资3620
核心提示: “过去我们提倡‘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我个人认为应该提倡‘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求快变成求好,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能源消费的总量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节能市场的关键不在技术
   “十二五”节能压力的缓解与节能市场的启动不能靠技术,而要靠观念的转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虚胖,才能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过去我们提倡‘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我个人认为应该提倡‘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求快变成求好,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能源消费的总量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无论是节能技术,还是节能产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但是还不能从根本解决当前能源消费总量过高的问题,只有下狠心解决经济虚胖,把GDP速度降下来,才能真正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好。
  《中国投资》:今年我国将对各地的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这一硬约束的出台您认为是否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了?
   李俊峰:“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地方到企业都立了军令状、责任书,但是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不动真格不行了。举3个数字:虽然不能说是触目惊心,但也足够给我们压力。一个数字是,全球2000年以来新增煤炭消费中,中国占90%,石油中国占60%,能源供应的国际压力很大。第二个数字: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增加20亿吨,发电装机增加7亿千瓦,但我们仍然感觉缺煤少电,时不时出现电煤荒、气荒和油荒。2010年底,国家能源局曾经设想,“十二五”期间煤炭的消费量增量,不超过7亿吨,而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的煤炭消费增加量接近3亿吨。这种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第三个数字:国家能源局曾经设想,2015年能源消费量在40亿吨以下,2011年底就已经突破了35亿吨。这意味着未来4年每年只能新增1亿多吨。
   这3个数字表明我们节能的任务非常紧迫,如果照此下去,2015年,我们的能源消费将超过45亿吨标煤,是美国的1.58倍,2020年,甚至可能达到60亿吨标煤,是美国2倍。
   因此,如果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们将从3个方面难以为继:1.能源供应全面吃紧,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国际压力大。2011年我国的排放已经等于欧洲加美国的85%,占全球25%以上,2015年会超过欧盟和美国之和,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0%。3.国内环境压力大。我国的大气污染70%-80%来自于能源消费,如煤炭和汽车尾气。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表明,目前肺癌的产生原因中由于PM2.5 的因素已经超过了吸烟。如果不加以控制,我们占全球7%的土地面积上,要消费全球50%的煤炭,大气焉能无害?  
   《中国投资》:总量控制引起了不少地方的抵触,您认为在落实方面会不会有问题?
   李俊峰:进行总量控制是必须的。但我国过去对于控制能源总量并没有经验,我们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发展方面有很多的方法,增进投入,放松银根,等等。但是在控制发展速度上没有经验,尤其不习惯。从发展的思维上总是求快。过去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大家受益颇多,现在提倡“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求快变成求好,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能源消费的总量,但是大家接受起来很难。
   我个人也认为,落实确实有难度,全国都会有抵触。我们2011年新增发电量超过了11%,经济增长9%,结果全国上下异口同声地说缺电。而各地“十二五”规划的GDP目标也很可怕,几乎没有人少于10%。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不是一个文件能解决的,没有观念上的转变是不行的。
   《中国投资》:节能产业预期曾经是非常好的,但是节能产业目前的发展不太顺畅,为什么?市场的瓶颈在哪里?
   李俊峰:节能市场不只是技术问题,节能的关键不在技术上,可以说我们“十二五”的节能压力不只是技术进步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水平是世界领先的,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就是怎么把不健康的GDP发展速度降下来。
仅靠节能技术和节能服务,挡不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现在我们上项目动辄就是上万亿元,对这些项目来说,再怎么节能,能源的消费总量都在那里,单靠技术进步,解决不了总量的问题。而且这些年来,我们建成的电厂、钢铁厂,大部分都是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但总量还在那里。所以不降低发展速度,还单纯追求GDP和上大项目、大产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投资》:那么节能产业未来的蛋糕有多大?
   李俊峰:节能很重要,但不意味着节能产业发达。节能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很难把它与从其他产业割裂开来,比如建筑节能,本身不是一个产业,而是融合在建筑工程、装备制造和建筑材料等行业中,节能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节能技术也融合在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工艺革新中。
   而节能服务总体上看是一个大蛋糕,它需要很多企业(服务公司)完成,但目前年收入10亿以上的节能公司都很少,它很难产生GE、海尔这样的大企业。
   节能的关键还是提高企业的节约意识,把节能变成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的自觉行动,那么节能服务公司或节能服务产业才能有大的市场。
  《中国投资》:政策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有些地方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来降低能源消费,但似乎并不有助于总量的减少?
   李俊峰:仅仅依靠新兴产业、仅仅依靠新能源无助于能源总量控制,因为现在这些产业也大多产能过剩的,而且很多也是高耗能的。我的建议就是首先要有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同时还要用价格的、税收的政策等市场机制手段,来调节企业行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慢下来,下狠心解决经济虚胖。尤其是那些GDP大省,对他们来说,仅仅GDP单耗下降是不够的,必须要慢下来,才可能做得好一些,能源消费总量才能控制住。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