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国正推进环保改革趟过治污“深水区”

   2015-03-10 新华网2260
核心提示: 这些改革包括:整改环保监管失职和腐败,试点将环保纳入政绩考核,加大信息公开、推出微信举报,将治理政策和经验以修法形式固化,深度融合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等。

正在召开的中国两会透露信号,将对现行环境制度进行一揽子深度改革,以趟过治污深水区。

这些改革包括:整改环保监管失职和腐败,试点将环保纳入政绩考核,加大信息公开、推出微信举报,将治理政策和经验以修法形式固化,深度融合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等。

7日,“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两会记者会上,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透露上述改革。

这位履新刚满一周的清华大学原校长,是“环境系统分析”专业的工学博士。面对中外记者尖锐提问,陈吉宁坦言,环境问题正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他直面中国污染形势严峻:“环境科学有‘库兹涅茨曲线’,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人口密度和工业化带来的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讲,‘环境排污强度’中国已超过历史上最高的德国和日本2至3倍,面临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环境间的矛盾。”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研判,当前中国仍处“污染爬坡期”,即将实现工业化中级阶段,未来三至五年,环境质量将面临“黎明前的黑暗”;随着重工业化的停止扩张、回落,预计污染排放将在2020年到达顶峰。

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委员曲格平此前接受采访指出,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国际形象,“环境治理”将是依法治国的有力抓手,也亟待深刻、系列的制度改革。

环保部长推出的一揽子改革,将针对诸多饱受诟病的现象,中国治污亟待摆脱这些束缚。

环评制度原旨在是通过第三方评价,实现对环境影响的科学、客观预测,为后续的行政审批提供决策依据。然而,一些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投入生产、使用;一些环评机构“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公职人员的挂靠,使得环评制度中的编制和审批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丧失了其中立性、客观性,行业准入门槛标准被大幅降低。”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社坤说。

陈吉宁提出“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环评机构,今年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否则一律取消环评资质,并将下放审批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陈吉宁说,过去三年,中国全社会环保的投资,每年新增约1000亿元,但主要靠政府,政府投入占比30%至40%,未来几年环保投资需求约8至10万亿元,尚未吸引和带动足够的社会资本进入市场。

“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长期受益。”他表示,将通过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合理的项目回报机制,实行第三方治理,推动政府采购服务、排污权交易等环保市场的形成,发展绿色金融,设计更好的融资模式,更多应用节能、节电、节水、截污、清洁生产的技术。

陈吉宁称,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执法信息,公开企业排污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报权,将开通‘微信举报’‘随手拍’等渠道,让污染无处可藏。把建设项目从环评到审批到验收,向社会公开,将权力置于监督之下。”

业内人士认为,“环境质量拐点”并非自然出现,尽管欧美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才出现“拐点”,但韩国等新兴经济体5000美元时便实现了环境好转,说明“办法可循、政府可为”,而中国目前已具备实现“拐点”物质条件。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懒政不作为,这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问题。”陈吉宁说。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