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三年以来,全国七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全部上线交易。而在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从“进一步开展”到“扩大”,碳排放交易体制日趋完善,在国务政务中也逐渐受到更多地关注。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交的与“碳交易”有关的议案提案也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细细梳理,在各类关于碳交易的提案和议案中,建立健全碳市场是一条主线。
罗琦:呼吁国家在成都建立西部碳交易中心(节选自《四川日报》)
3月4日上午,全国政协科技30组的分组讨论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动力院院长罗琦与另几名来自核电、电网领域的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聚在一起,讨论起今年四川省重点提交的一份联名提案——呼吁国家在成都建立西部碳交易中心。
作为这份提案的第一提案人,罗琦委员对碳交易非常关心,他说,“中美在APEC会议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实际承担碳总量减排义务。为推进市场化减排,2016年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联名提案人刘永委员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上,就整体而言,中东部地区将主要成为买方,而西部地区将主要是卖方,容易形成买方单边主导的定价机制,这将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发现价格、配置资源的作用。
据悉,截至201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四川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551个,占全国的10.9%,减排量则占全国的11.4%,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碳减排量均居全国第一。
来自成都的李铀委员认为,随着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如果将西部碳交易中心建在成都,将有助于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加快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
“当前,需要通过包括政协建言在内的各种渠道,向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呼吁,挂个号,留个印象。”罗琦委员建议,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按其职责分工协作,牵头或配合完成一系列环境资源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积极向上争取。
李河君:建“绿碳银行”活跃碳交易(节选自《新京报》)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所早已成立,但并未形成活跃市场。为减少碳排放、鼓励新能源,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提案中建议针对新能源家庭用户建立“绿碳银行”来活跃碳交易。
李河君在提案中提到,2013年6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碳交易。7个试点省市纳入控排企业2000余家,共发放排放配额12多亿吨,控排企业间根据配额与实际排放量间的盈余与缺口在碳市场进行买卖交易。
其中,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是控排企业履约的有效补充机制。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配套制度建设不尽完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排放监管企业间,个人与机构参与者活跃度有限。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国新能源应用特别是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发展,以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农村户用沼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终端利用方式和利用量逐年扩大,预计2015年全国新能源终端用户超5000万。
这些以家庭为单位的微型新能源项目虽然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只有几吨,按照目前的CCER市场价格,其每年收益也只有区区几十元人民币。但是中国的家庭数量庞大,其产生的CCER量将达数亿吨,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
因此,李河君建议,模拟银行运营模式,针对新能源家庭用户建立“绿碳银行”。节能环保的家庭,可以将他们贡献的减排量通过这家银行“卖”出去,从而获得收益。同时,这也将大大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有利于增加对新能源利用和环保水平的提高。
贺强:在北京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节选自 中国网财经)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提交了“关于在北京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的提案”,建议在北京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
贺强指出,碳期货在国外已是成熟的交易产品。面对国际上相对成熟的碳期货市场,我国在碳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也需要尽快列入议事日程。
贺强表示,碳市场已经成为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都提出要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随着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单一现货市场交易体系的某些弊端也日益显露。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将建立全国性的碳期货市场。
对于碳期货交易试点的选择,贺强认为,北京具有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的优势。其指出,北京汇聚了各大央企总部,各大银行总行、各大证券保险投行总部、各大国外金融机构代表处,是全球重要的碳资产聚集中心,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还具有市场与政策主管部门沟通便利等优势。
贺强建议,在2016年启动全国性碳现货市场的同时,启动碳期货市场试点。同时,还提出相关部门批准将北京作为碳期货交易试点城市并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
侯外林: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研究启动碳期货市场建设(节选自《期货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侯外林日前表示,目前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均出台了碳排放管理制度,但法规的层级不高、惩罚力度弱、法律约束力欠缺,部分试点企业存在“碳排放履约不如罚款”的实际情况;二是各自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在配额总量、分配方式、控排行业以及控排企业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试点配额不能跨省清缴;三是市场有效性不足,参与主体结构单一,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
侯外林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基础问题就是法律缺失。因此,应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立法建设:一是明确碳排放权的产权属性,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提供法律基础;二是国家层面出台碳排放权总量目标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地区、行业特征,科学设定配额计算方法及分配方式;三是界定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种类和交易程序;四是建立科学的MRV体系(监测报告核查系统),以合理反映市场排放基准线,便于主管机构核查排放量、实时监测;五是加快相应财税政策的推进,确定碳排放权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式,建议现阶段将碳配额费用化,税前抵扣。
侯外林建议,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并研究启动碳期货市场建设,发展期、现货良性互动的多层次碳市场体系。
李长安:建设武汉全国碳金融中心 助力“一带一路”低碳发展(节选自《长江商报》)
“当前,由于欧盟和美国主导权竞争和经济下滑等因素,发达国家对国际碳市场的主导格局并未形成,中国凭借市场总量优势,扶持壮大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碳市场主导权竞争正当其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长安建议,建设武汉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助力“一带一路”低碳发展。
碳金融,是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
位于湖北武汉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全国七家、中部唯一一家碳市场,经过近一年的运营,武汉已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雏形。
李长安经过细致地可行性论证,认为不论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还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包括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都有必要在武汉培育一个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
李长安建议,应明确武汉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地位,支持建立现货和远期并行的高流动性市场体系。国家将湖北武汉由试点碳市场过渡为全国性碳市场,打破目前全国7个市场割裂格局。同时,加大对碳金融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并尽快打通外资入市通道,支持与国际碳市场接轨。
李长安说,建设武汉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将形成有别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实现“中部绿色崛起”,助力“一带一路”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