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工程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标志该机组建设正式进入并网调试阶段,具备发电能力。近年来,核电安全问题不时牵动世界各地公众的神经,我国民众对核电产业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8月20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工程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标志该机组建设正式进入并网调试阶段,具备发电能力。至此,我国核电百万千瓦级运行机组又添新成员。
近年来,核电安全问题不时牵动世界各地公众的神经,我国民众对核电产业安全问题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在8月初举行的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成立仪式上,几位核电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的能源现状、核安全技术新进展和发展清洁能源的迫切性几方面热点,对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回应。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信任度一度降到冰点。奥地利等国家纷纷坚定了反核主张,德国、瑞士宣布了“弃核”计划,意大利政府关于重启核电的方案在全民公投中被否决,全球的核电发展都跌入低谷。我国政府也对核电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行了重新调整。
在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电等主要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太阳能、风能等已开发的清洁能源又存在能量密度低、转换效率低等问题。核能作为一种高科技、高风险、高密度的清洁能源,以其庞大的衍生效益链和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受到业界内外的共同重视,大力发展核电成为了解决能源紧缺、缓解环境污染的关键战略和必然抉择。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中国核电在运机组20台,装机容量1794万千瓦,在建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061万千瓦,占全球在建装机容量的40%左右。
尽管我国核电产业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是关于核电业安全方面的疑问依然不少。在这次核能分会成立仪式上,与会专家就指出,目前中国核工业领域加强基础管理研究和软科学研究迫在眉睫,社会可接受性同样是当前核电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指出,我国是全世界核电比例最小的国家,核电大约只占能源总量的0.8%,与以核电为主的美、法等国相比,尚存很大的发展空间。叶奇蓁表示,据核电站安全检查结论显示,我国每年非计划停堆次数基本为0,放射性排出流检测低于国家标准,运行事件基本为0级和1级,可以认定我国核电站安全监管到位、运行总体安全,具备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或事故的能力。叶奇蓁同时也表示,随着我国规模化发展核电到一个新的程度,对核安全的研究要有前瞻性,如何使安全壳在极端事故工况下保持完整性,如何保证在严重事故条件下缓解措施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面对社会接受度问题,核电企业不应该回避,而是要去主动解决。
对于公众对核电究竟是否安全的隐忧与争议,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司副司长汤搏认为,“核恐惧”的历史遗留、核废物的长期影响、核能技术的神秘性和复杂性以及现代媒体对于核灾害场面生动传输共同造成了当下公众对核能的误解与质疑。除此之外,还有核事故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及恢复问题、核废物的长期影响问题、邻避问题、偏远地区发展权问题等,都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来调整,才能实现利益公平和风险公平。他指出,提高核电社会可接受性是目前突破核电发展僵局的重要节点,其关键在于建立社会公认尺度,给出明确安全目标,这不仅有助于社会风险和核电风险的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公众对核安全问题的理解,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风险的分散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