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多重压力倒逼煤炭行业转型突围

   2015-03-18 中国能源报 2550
核心提示: 在热门话题雾霾的压力之下,可以预计今年政府的环保政策将更加严格,环保执法也会更加严厉。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我国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设定在7%左右,经济下行压力反应到期货市场上,是工业品期货的大幅下挫,其中工业的主要粮食—煤炭的下挫尤为显著。在此结合我国产煤大省—山西的实际情况,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煤炭行业,特别是2015年的煤炭市场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环保政策推动能源结构不断升级

在热门话题雾霾的压力之下,可以预计今年政府的环保政策将更加严格,环保执法也会更加严厉。

就煤炭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下游企业因环保问题而限产或停产,如河北、山东等地的钢铁、化工企业;二是煤炭自身环保问题及煤炭的加工转化清洁利用;三是水、核、风、光伏等新能源等不断扩大对化石能源市场的挤压。去年因丰水期水电大量增加,消化了我国夏季用电高峰值,燃煤电厂首次出现用电高峰期未满负荷生产的情况。

环保重压之下,清洁能源必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看,化石能源比重逐年下降,非化石能源总量从2013年标准煤3.7亿吨增加到2014年4.3亿吨,而煤炭消费总量则出现了下降。我国煤炭资源总量曾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超过90%,而未来数年内该比重将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国家制定清洁燃煤标准后,一部分高硫、高灰的劣质煤炭将被迫停产退市,煤矿废水、矸渣等排放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尤其京津冀周边环保措施将更加严厉,逼迫煤炭企业认清形势,及早动手脱胎换骨,闯过环保硬关口。

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外煤冲击国内煤市

2009年我国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煤炭净进口国之后,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3年达到最大值3.27亿吨,占到当年全国煤炭产量36.8亿吨的8.89%,2014年进口煤总量有所下降达2.9亿吨,占到全国煤炭交易量38.7亿吨的7.52%。2014年进口煤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提高了部分煤种的进口关税;二是国内市场低迷所致,目前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占到全球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蒙古、澳大利亚、印尼、巴西等国的市场根本消化不了自己的产能,一些煤矿的市场就是针对中、日、韩等国家,预计2015年进口煤仍会在2.5亿吨以上,持续对我国新常态下收窄的煤炭市场形成冲击。

进口煤具有质优价稳、规模运输的优势,一度曾占领我国的东南沿海煤炭市场,国际油价下跌之后,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相对我国内陆煤炭而言,在东南沿海城市仍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跌幅过半,只要油价接近或低于煤价,市场就会更趋向于使用石油。

三、产能严重过剩强制煤炭行业脱胎换骨

据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王安建教授的研究成果: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为45亿吨左右,而现有产能已超过40亿吨,在建规模10亿吨以上,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与此同时,经济下滑、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以山西省为例,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技术改造,煤矿数量由2598处减至1053处,办矿主体由2200个减至130个,煤矿减少了,煤炭的设计生产能力却比整合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省政府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推行大马拉小车,提高设计标准并严格监督实施,使一些煤矿的实际产能远远大于设计能力,目前这些煤矿大多数已基本改造完成,2014年全省煤炭统计产量9.77亿吨,远未到达实际产能,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因素而未被释放,全年焦煤、动力煤等所有煤种价格持续下跌。

在山西,煤质好的煤矿可保持成本略有盈余,煤质差的煤矿连成本都保不住,但大多数煤矿仍不限产,只要煤仓能放下就持续生产,致使全省煤炭库存大幅增加。国际原油下跌,产油国尚有利润,山西原煤再跌价就亏本了。

造成煤炭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煤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员工资增长、大多数煤矿高息融资改造导致财务运行成本增加。强大的在建产能紧盯新常态下需求变窄的煤炭市场,就像秤砣压着秤杆。占省际输出煤量70%以上的全国两大产煤省区山西、内蒙如此领头,致使2015年煤炭价格下行压力不减,煤炭经济只能保持低位运行态势。

综上所述,煤炭行业正处于“市场需求放缓期、产能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并存的新常态。这是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对煤炭行业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煤企已到了拼实力、拼管理、拼成本、拼市场的关键时刻。

2015年煤炭市场持续下行不可避免,煤价将继续围绕生产成本线上下浮动。但浮动幅度正在收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煤炭行业必须壮士断臂,淘汰部分落后煤矿,才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供销平衡。

煤企暴利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必须在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化水平和煤炭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新产品,推动行业由原煤向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推动产能向非煤产业和海外市场转移,并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保驾护航,才能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真正杀出一条血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