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PPP项目,为何签约不多?
我们的统计显示,43号文出台前后,34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了总额约1.6万亿的PPP项目。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签约的大约为2100亿,仅占总额的1/8。
实际成交额占总额比例较小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PPP项目存在时滞。从项目推介到目前为止时间不足半年,PPP推广存在时滞,社会资本短期内难以有效续接政府投资。我们的观察显示已成交的项目很多在几年前就开始考察论证,例如上海嘉定南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在2012年就开始招标了,直到2014年9月才与中信水务签订了PPP协议。这些签约项目近期迎上了政府力推PPP的风口,便作为PPP项目被大力宣传罢了。对于新推出的项目,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需要时间论证磋商,上马仍需时日。
其次,社会资本对PPP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心存戒备,进而持观望态度。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政府。一些企业家认为,政府不守信用是过往PPP项目运作过程中最难防控的风险。2011年亚洲开发银行一份PPP制度环境成熟度的评估报告中,中国得分49.8分,与PPP应用成熟的国家,如澳大利亚(92.3分)和英国(89.7分)差距很大。1996年修建的泉州市刺桐大桥,便由于契约不完整,政府与社会资本产生利益冲突,最终社会资本方名流公司的投资难以收回。
在政府与企业的博弈中,企业往往相对弱势,政府失信对投入巨资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打击非常大。我们认为,改善PPP制度环境,理清价格机制、财政承诺和预算衔接等问题,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社会资本的利益,是推进PPP发挥其巨大的潜力的重要前提。
最后,相较于高企的融资成本,投资收益不具备吸引力。由于PPP的公共服务属性,社会资本只能从投资中得到合理而非超额的收益,譬如贵州桐梓县13个污水处理PPP项目内部收益率是8%。但目前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在4.6%,代表市场贷款利率中枢的一年期基础贷款利率(LPR)在5.3%。在融资成本、项目低收益和政策方面高度不确定性的三重约束之下,PPP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
二、43号文后签约PPP项目的共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34个已签约投资总额约为2100亿的项目,总结出项目能够成功的一些共性。
共性一:专业人做专业事
我们的统计表明,各领域的领头羊在万亿PPP盛宴中优势显著。无论是央企中的上海绿地集团、中信水务,还是民营企业中的太平洋建设、桑德环境,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所承接的PPP项目非常“专业对口”。绿地集团在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站商务区开发领域业内遥遥领先,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签订了江苏徐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重庆地铁9号线和江苏南京地铁5号线项目等项目,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寻求合作方时对“专业对口”要求非常的高。
这体现了PPP的一个核心的思维:社会资本能利用其专业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产品。由于PPP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环保、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供暖,这些行业中有长期积累的龙头企业在接下来PPP项目中的表现值得期待。
共性二:拥有成功经验很重要
拥有成功运作PPP项目经验的企业在接下来的项目竞争中优势明显。京港地铁于2005年成立,继2009年成功开始运营颇具特色的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后,近期又成功签约北京地铁14号线和16号线的运营项目。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是水务、环保和新能源专家,集团下辖桑德环境、桑德国际,继2014年1月接下了贵州习水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一期)之后,于2014年10月签下吉林第六供水厂,2015年1月接下贵州桐梓县13个污水处理PPP项目。显然,当企业接下一个项目并运作成功,对后续承接PPP项目有明显的优势。中信水务从2014年9月到12月密集盘下上海嘉定南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贵州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二期工程,四川广安市“洁净水”项目也是一个例证。
此外,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倾向于复制自己的盈利模式。譬如京港地铁在北京地铁14号线和16号线都复制了4号线通过取得运营权,通过地铁物业运营(例如广告)获得盈利的模式。绿地集团在其开发的轨道交通项目中,都获得了沿线的城市综合开发权。
共性三: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优势明显
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能够调动的财力、政府关系以及专业领域的能力使他们在PPP项目中有天然的优势。PPP就是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领域,这种投资有两个特点:一是投资额大,如交通轨道和基建项目动辄上百亿;二是政府对招标企业资质要求极高。从图表中可以看到,社会资本方不是央企、地方强势国企,就是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讲,获取项目过程中能够得到政府的信任,在漫长的项目合作过程中,有更雄厚的政府关系和财力来处理来自政府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
三、结论:
PPP这出大戏的开局给我们的启示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有可能在项目争夺中胜出,已经获得PPP项目的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项目,央企等巨无霸仍然是主角,但中小企业可以在细分领域争取机会。当然,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场,在立法和政策上为推进PPP保驾护航,政府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管清友 李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