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德国“工业4.0”并不适合中国

   2015-03-23 国际金融报 2930
核心提示:当美国人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启动“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宣布,将通过3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

  当美国人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启动“工业4.0”战略时,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也宣布,将通过3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很快要上报国务院,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入世界工业强国。
 
  值得提出的是,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借鉴了德国版工业4.0计划。然而,当《国际金融报》记者带着“工业4.0”的问题请教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顾问院长郭重庆教授时,已经82岁高龄,但精神依旧抖擞的郭老摆摆手说,“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太强调技术了,着眼点也太微观了,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人为导向变革,这和当前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有出入,我不认为照搬德国工业4.0那套就适合中国。”
 
  4.0未必成功
 
  郭重庆院士的这番观点表述引发了记者的强烈兴趣。在他看来,工业4.0太过技术的描绘,趋向于未来的“智能化工厂”,更趋于硬配置、重生产、偏技术的微观变革,偏人为导向。
 
  “首先我并不赞成德国工业4.0这一提法,其次德国经济本身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这与中国的劳力优势国情也不同。”在郭重庆看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变革应以中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互联网哲理,聚集“全球大脑”与“万众智慧”为特征,以两个平台(开源平台和众包)释放全球智慧,促进创新、创业。
 
  郭重庆认为,德国工业4.0缺乏“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而“开源”正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主旨。“同时,德国的工业自动化程度未必比日本高,日本曾经的无人化工厂的结局记忆犹新。进行工业4.0需要大量的设备升级,工厂智能化,这势必会耗用大量的资本,最终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未来谁也不敢担保”。
 
  另外,郭重庆强调指出,传感器是工业4.0时代的核心组件,传感器通过将物理信息转换为标准信号,反馈到CPS(Cyber-Physical-System)网络物理系统,是未来工业4.0时代的核心基础技术。“但目前工业4.0传感器互联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互联网+”更适合中国
 
  在郭重庆看来,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其叫中国版的工业4.0,不如用“互联网+”的提法。
 
  事实上,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到“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其意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作用,并突出了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公众参与(Crowdsourcing)、共创、普惠、平等、脱媒、平台型整合。互联网是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结果,是市场化的产物,是‘自发秩序’,不是人设计的结果。”郭重庆的这番话语又将矛头对准了德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4.0”。在他看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是一场自发式万众创新运动,并不是靠政府的“指导”能够达成的。
 
  “中国消费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是复制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背靠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网络规模,从而获得成功。中国工业互联网完全可以跨越美国而抢先一步,因为我们有偌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工业互联网可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依靠社会力量创造绝好的平台和机遇,时间和空间也恰到好处。”郭重庆向记者举例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些年轻的创业创新型领袖型人物。然而,他遗憾地表示,中国工业界并未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化资源,仍处于启蒙状态。“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商业化,靠价值驱动,中国制造业的涅槃新生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的参与”。
 
  整合者得天下
 
  “有时候我真为我们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捏一把汗,它们有一种传统制造业文化情结:太以自我为中心,太以技术为中心,太以产品为中心了,而不是以客户、以服务和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势必会经历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倒闭浪潮。”郭重庆大胆预期道。
 
  郭重庆认为,由于科技资源的配置已全球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同时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很难在一个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上都占据优势,坚守自己增值最大的一块,且孤立地开发产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这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种常态”。
 
  在采访过程中,郭重庆不断地向记者强调未来中国制造业在“跨界”和“整合”上的重要性。“实际上一国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对新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不论其通过国内,还是来自国外,且未必都要成为创新的源头。知识及技术外延性的扩大,而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得创新的外部性愈加显现。从内生的、封闭的自主创新到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再到无边界、平台型的开放式创新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规律”。
 
  制造业企业从工业化时代的纵向供应链整合,到信息化时代的横向价值链整合,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生态链整合,而中国制造业企业仍处于第一种状态。中国制造业必须从产能规模扩张的发展思路上反思: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下一步如何走?
 
  面对这些问题,郭重庆用中国古代阴阳对立统一的太极图向记者形容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当今国家间、企业间应保持的一种竞合关系。”在他看来,开放型的创新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主要选择。“整合者得天下,单打独斗式的创新不符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可以预见到的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