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在台北101大楼,而是位于北投区洲美街的台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厂。厂区里矗立着工厂常见的大烟囱,但特别的是这个烟囱不仅绘上彩虹般的五颜六色,而且还在上面颇具创意地建起了位于垃圾焚化烟囱上的旋转餐厅、观景台。
与想象中的垃圾成山、散发恶臭不同,新华社驻台记者近日来到这里,看到厂区内绿树成荫,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异味,看起来就像一间普通工厂。每天傍晚,台北市无法回收的垃圾会被送到厂里封闭的垃圾卸料间,然后进行焚化和后续处理。
厂长傅良枝告诉记者,北投厂每天可以处理1800吨生活垃圾,4台焚化炉的燃烧温度控制在850摄氏度以上,以防止废气和致癌物质二恶英的产生。另外,垃圾焚化炉与锅炉和蒸汽涡轮机结合用以再生发电,其发电量为45000瓦,其中37000瓦回售给电力公司,其余供焚化厂自用。北投垃圾焚化厂还设有社区运动中心、幼儿园、公园,供附近市民免费或低价使用。
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博士,从事环保工作30余年,从台北市环保科一名普通职员做到当局“环保署”副署长,参与推动了岛内垃圾处理的“升级换代”。
他说,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探索垃圾“先分类、后处理”的治理之路,推行垃圾减量、资源回收和提升垃圾处理设施形象等系列措施。自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以来,“两袋一桶”深入台湾每个家庭,家家户户都将一般垃圾及资源垃圾各装成一袋,厨余则收集成一桶。
目前台湾资源有效回收超过四成,逾九成一般垃圾进了焚化厂,只有大约3%的垃圾被掩埋处理。现有24座运转中的垃圾焚化厂每天可处理2万多吨垃圾,其中公有公营5座、民有民营3座、公有民营16座。
由于岛内垃圾焚化厂处理能力充足,台湾正陆续把500多座已完成掩埋的垃圾填埋场重新开挖,对其进行资源筛选和回收,不能回收利用的进行焚烧,土地重新使用。
陈龙吉告诉记者,台湾在垃圾焚化厂的选址、建设和运营中,都十分强调空气的净化、厂区的美观,并积极做好回馈社区工作。
在记者走访的另一家规模较小的垃圾焚化厂台中市文山垃圾焚化厂,厂区内同样绿意盎然,空气洁净。除了处理垃圾,该厂还将厨余再利用。在示范园区“余乐园”中,利用厨余制成饲料喂养的“状元鸡”长势良好,很受市场欢迎。
文山垃圾焚化厂采取公有民营方式,目前由一家民营企业负责营运,当地环保局负责监督。
这两家焚化厂都对废气、飞灰、污水、噪音等多项环保指标进行严密监控,并接受公众监督。两厂都设有“回馈市民设施”,例如北投垃圾焚化厂的大型文体中心和文山垃圾焚化厂的温水游泳池。
“环保是两岸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年来致力于两岸环保交流的陈龙吉说,台湾在垃圾处理上有许多值得大陆城市借鉴的经验,希望未来两岸能加速推动环保交流与合作。(作者:王亚光 陈斌华)
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