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从“金太阳”到分布式:中国光伏政策走向

   2015-04-20 海峡法治在线2800
核心提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2年以来,我国政府对正在成长之中并暂时遭遇困境的中国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而在以政府之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德国无疑是最好的榜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2年以来,我国政府对正在成长之中并暂时遭遇困境的中国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而在以政府之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德国无疑是最好的榜样。

德国的光伏产业政策主要有三个清晰的方向。第一,通过补贴的方式启动国内市场,包括分布式电站和大型地面电站;第二,推动技术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第三,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反映业界诉求。以之为参照,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正表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方向。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通过补贴的方式启动国内市场”无疑是长久以来最需要的政策支持。从近几年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光伏市场的启动并不顺利,之前走了不少弯路,但目前已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方向。

2009年,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启动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是一项对中国光伏产业有着影响深刻的政策。当时,由于恰逢光伏成本居高不下、电网对新能源支持乏力的阶段,“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时代意义因此得以显现。它不仅率先启动了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同时也撕开了光伏并网的一道口子—获得许可的工程项目原则上均可实现并网。

不过,相比中国光伏产业的巨大产能来说,“金太阳”的规模还是太小。以2012年为例,这一年,金太阳工程装机容量为4.54GW,为其历史最高,但当年,中国的光伏产能是40GW,大约是1∶10的关系。

不过,这项示范工程历时4年,政策几经调整,在投入了上百亿的资金之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资金发放下去了,却没产生相应的发电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金太阳”示范工程仅有装机总量40%的发电量实现并网,其他工程均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并网。并且,“金太阳”事前补贴的方式也受到了各方质疑,多位专家呼吁采取“度电补贴”,即按照最终上网电量给予补贴。2013年6月,国家最终宣布取消“金太阳”示范项目。

“金太阳”示范项目之后,对中国光伏业整体影响更大的还是大型地面电站计划。虽然这种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在国外很少见,其科学性与持续性也仍有待验证,但在中国却一度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式。

如果说国家能源局于2009年3月组织的招投标“10兆瓦敦煌”光伏发电项目缓缓拉开了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序幕,那么,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则直接刺激了光伏企业投身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神经。根据这一政策,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之前建成投产的电站,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度1.15元;7月1日以后核准,以及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电站,上网电价均按每度1元执行(西藏除外)。

这一政策公布后,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迅速响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各省光伏企业开始不遗余力地抢建大型光伏电站项目。2011年年底,仅青海一个省份,光伏电站并网已达1.03GW,另有1GW在建光伏项目。至此,2011年全国光伏装机总量已达3.6GW,比2010年之前的光伏规模总和多了4倍。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突出的资源浪费问题。这些电站建成之后,由于电网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满足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大量弃光现象出现。一段时间以来,在青海格尔木建成的几十家光伏电站被迫陷入“发二停四”的窘境,即建好的电站实施轮流发电、轮流并网,造成了能源的二次浪费。光伏电站业主也怨声载道,将矛头指向国家电网。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量光伏电站在抢装时刻忽略了电的特性,这也是造成弃光的主要因素。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能被储存,所发电力需要及时输送。传统电站在建设之初,都会事先规划好与之配套的输配电设施。但一拥而上的光伏电站显然忽略了这一原则,当光伏电站建设速度远远大于电网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时,电网无力输送也是无奈之举,弃光的结果也必然出现。这也正是电网方面对不支持新能源并网的质疑喊冤的原因。

大型荒漠光伏电站的其他弊病也在不断显现。比如,占地量大、解决当地就业能力有限、远距离输送经济性差,再加上补贴款拖欠等现象,最终放缓了国内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步伐。

接近负荷区、即发即用是开发光伏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由于光伏本身具有的“能量密度低、带有随机性和间歇性以及尚不能商业化储存”的特性。因此,靠近负荷区、采用“分布式发电”方式、实行就近发电就近利用更具科学性。事实也确实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多采用此种发电供电模式:用户自建光伏电站,在满足自发自用之余,富余电量向电力市场出售,自用不足则由大系统补给。欧美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发电量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弃光,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电网配套设施的投资,以及在输电过程中能源的损耗。13

国家层面对发展光伏产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之后,便展开了“自上而下”的梳理。2012年9月,国家能源局在光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推出了业界盼望已久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的光伏发展之路首次引向“分布式”电站。按照这一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的装机容量目标为21GW,其中分布式发电为10GW,与大型光伏电站相当。

在能源局明确方向之后,之前一度被质疑消极应对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网公司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开向社会承诺将全力支持国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推广,并在2012年10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至此光伏并网之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整个光伏产业为之振奋。2013年2月,国家电网又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将服务范围由分布式光伏发电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类型的分布式电源。

目前看来,在国家层面,“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齐头并进的基本思路已经相当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光伏“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国家能源局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初,决策层曾考虑将这一目标定为5GW,之后上调至10GW。2012年5月,目标再度上调至15GW。2012年7月,国家能源局将该目标调整为21GW,并在9月正式发布。不过,2013年1月,这一目标再次被上调至35GW。考虑到2012年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总量仅为8.2GW,这也就意味着,未来3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在10GW左右。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来,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国家多次上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这恰恰说明了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战略的高度重视。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