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湖北武汉园博园绘出百年城市生态样本

   2015-04-22 长江日报2240
核心提示: 昨日,即将主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武汉园博园主体工程初步完工,园区内处处可现生态环保理念: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山,种上了乡土树种,打造“荆山”地标;循环利用园区雨水,打造“楚水”景观;园林造景中常见的人物雕像、大理石不见踪影

昨日,即将主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武汉园博园主体工程初步完工,园区内处处可现生态环保理念: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山,种上了乡土树种,打造“荆山”地标;循环利用园区雨水,打造“楚水”景观;园林造景中常见的人物雕像、大理石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生态艺术品和透水砖。

两年前,湖北武汉园博园这片土地上,却还是起风时恶臭难闻,下雨时污水横流的废弃垃圾填埋场。

遥想111年前,督鄂已五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站在后湖的一处高台上,扬手指点,划出一条张公堤的基本轮廓。武汉园博园所在地、倚靠在张公堤边缘的地块由此“卷入”近代中国城市进程中,在经历做城防、被污染后,又以新的姿态重现莺飞草长、生态祥和的景象。

曾为梦泽水乡,

为城市发展消纳弃物

武汉园博园位于现在的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西段,北临金山大道,东接金南一路,西临古田二路和古田四路,总用地213公顷。在上个世纪初,如果有张卫星地图定位在这个区域,你将被眼前梦泽水乡的图景吸引,农耕时代的这片土地湖光山色、景色秀美,如同当时武汉很多区域一样,这里人迹罕至,是水鸟的天堂。

直到1989年,这里建起占地50多公顷的金口垃圾场,每天需要消纳江汉、江岸、硚口、东西湖区域垃圾。2000年分配到金口垃圾场、现为武汉园博会安保部工作的黄云林回忆,一车车垃圾拖到这里,车辆不得不排着长队等待堆放,限于工艺有限,金口垃圾处理场仅做简单覆土处理,每天超过300名拾荒者来捡垃圾。夏季起风时,垃圾味2公里外都能闻到,金口垃圾场更是普通武汉人不愿来的“孤岛”。

2005年,随着城市发展,周边楼盘渐渐增多,金口垃圾场提前停止运行。因在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交界处,黄云林称,各种小作坊、木材厂林立,因垃圾场只是简单处理后自然降解,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没消除。

定位生态回归,

园博会选址看中垃圾场

早在2007年,武汉就走上了申办园博会之路,准备了两年多时间,最终却因为“用地特色把握不准”,与园博会擦身而过。市园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称,首次申办时惜败重庆。后来总结道,当初选地址时,太看重自然风光,而忽视了园林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2012年再次申报时,盘龙城遗址公园和张公堤进入申报小组视野。杨念东称,盘龙城遗址公园地势起伏,建园效果好,可算城市锦上添花之作,但张公堤不一样,它曾经是一段废弃的堤防,生态景观还被三环线隔断了,在此建园虽面临“先天不足”,但对城市生态的造福远大于前者。

“生态理念”使园博会评委们“眼前一亮”,在与银川、郑州、石家庄同台竞争时,9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武汉市园博园选址充分体现了城市地域特色和“联接”、“融入”的申办理念,对园博园选址情况表示高度认可。

杨念东称,两次选址思路变化,也是武汉城市建设理念的变化。园林不是为了锦上添花,仅仅为城市贴金,而要改变城市生态格局。

注入空气和水,

废弃地变生态样本

在武汉园博园北入口,数十级台阶拾级而上,登顶后将迎来一片开阔的空间,15米高的“荆山”已初见雏形,而你很难想象这座“荆山”正是修复成功的垃圾场原址。市园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建设部负责人董冲指着一旁裸露的垃圾称,园博园开园时,北入口的一处垃圾断面将被保留,用玻璃罩着给游客参观,来纪念这段历史。

园博园建设构建山水“十”字双轴,打造“荆山”、“楚水”两大地标性的生态景区,园内建设国际园林艺术中心、长江文明馆和汉口小镇、西部服务区四大主体建筑,让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武汉山水自然特色。今年9月,将有82个城市(地区)在这里集中展示自己的园林景观。

从2012年申办园博会成功到2015年主办,武汉园博会留给垃圾处理的时间仅3年,因此金口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走在前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朱蕾称,对金口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将选用世界上较先进的好氧降解技术,即将新鲜空气和水加压后,用管道注入地下垃圾填埋深处,同时把其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湿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再生,从而将垃圾堆体所处的厌氧或兼氧状态改变为好氧状态,加速垃圾的降解。最后,再用特殊材料将地下垃圾完全封闭起来。完成治理后,垃圾场将成为没有异味、不流污水的“净土”。

“垃圾处理后的沼气,部分会收集作为园博会火炬燃料;渗沥液经过50层净化后,成为没有污染的水,而垃圾管理处旧址也将变身遗址公园,供市民和游客参观。”董冲称,再造这样的城市废弃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挑战,垃圾场上的园博园将成为一个生态样本。

居民纷纷回迁,

重现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

武汉园博园周边稍早前建起来的廉租房、还建房,70%以上居住的是中低收入人群。孙先生2004年在附近买了房子,由于垃圾味道太大,一直空着,“特别是一到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直到垃圾场关闭才搬过来,但附近有很多垃圾,还是感觉不舒服。“听到垃圾场改造的消息兴奋了好久,简直像中了彩票一样,这回我家后面也有个大花园了。”

园博园一侧,常安佳苑小区张女士告诉记者,过去金口垃圾场就在家门口,吃个饭一大群苍蝇围过来,有人受不了恶劣环境纷纷搬走了,得知垃圾场上要建起绿色园博园,好多人纷纷回迁。

据了解,用自然生态改善社会生态,成为武汉园博会的一大创举,在垃圾场上建设园博园,可新增人均公园绿地0.2平方米,每年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市园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称,园博会将为周边数十万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但环境变好了,公交等配套设施的增加还可以令附近居民享受到出行、购物便利,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