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市场化步伐加快让水务产业充满机遇

   2015-05-04 中国经济导报3030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水务行业基本完成了一轮由地方国有水务企业主导的 "跑马圈地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空间有限。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环保要求提高,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 "升级改造 "工程量巨大,将有较大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水务行业基本完成了一轮由地方国有水务企业主导的"跑马圈地",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空间有限。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环保要求提高,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升级改造"工程量巨大,将有较大市场空间。

水务产业是由城市原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构成的产业链,包括水源、给水、排污等环节,属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产业链中,目前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城市水源与管网建设仍处于政府管制之中,市场化程度不高。总体上看,水务产业属于具有一定地方垄断性的公共服务业,投资大、经营周期长,具有回报率不高、但收益稳定的特点。而去年以来,政府推进实施的“特许经营”模式,加快了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加上水资源紧缺加速水价上涨,为技术、资金优势企业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我国供水普及率接近发达国家

城市供水行业是以自来水厂为核心,由原水水源、自来水厂以及输水管道等组成的产业链集合。由于城市供水处于严格的政府监控之中,准入门槛与投资管制较严,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供水行业呈现绝对垄断或是寡头垄断之中。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已从成长期走向了成熟期。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已超过9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年城市供水量稳定在550亿立方米左右,5年来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左右。水务公司约2000余个,大中城市自来水厂单厂日供水能力超过10万立方米。

从政策上看,政府对城市供水的管制主要是价格管制。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了城市水价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确定城市水价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供水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8%~10%。“成本加成”定价虽然保证了供水企业的基本收益,但水价并没有完全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推行了新一轮“阶梯水价”改革措施,进一步发挥水资源价格的杠杆作用,在水价构成中,除污水处理、环境补偿费外,大幅上调水资源费。“阶梯水价”改革,将推动水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但水不是简单的商品,目前各地基本属于“九龙治水”的体制格局。不同类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计划安排,涉及不同部门利益,已经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和提高水价问题。近年来,为了打破城市供水的自然垄断,有些地方政府也采取了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引进竞争机制。例如,深圳水务集团通过引进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和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公司,最终形成国有控股55%、首创威水持股40%、法国威立雅持股5%的格局,改制后的深圳水务集团如今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和运营的水务龙头企业。

随着地方政府资本淡出趋势的明显,总体上看,城市供水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首先,政府角色发生转变,资本更趋多元化;其次,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大型水务资本(包括外资)向中小城市渗透;第三,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分级供水将成为主流。

污水处理:BOT可能成主流

污水处理行业是以水务公司为核心,涉及政府、水处理设备商、生物化工耗材商、工程承包商等多机构的综合性产业。

近几年,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快速成长,年均增速约20%左右。截至2014年3月,全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62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53亿立方米/日,其中,99%的城市和85%的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10月,我国发布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重新规范设施运营单位的行业准入条件,实施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明确了污水处理费和设施运营服务费概念。这一条例的出台,为各地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投融资机制。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将有4大趋势:第一,污水处理率趋近饱和,布局梯度弱化,市场空间向三线以下市县下移;第二,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特别注重脱氮脱磷工艺,工艺的“升级改造”,为相关技术与设备提供商带来利润空间;第三,经营更为市场化,社会资本参与度更高,BOT、TOT、PPP等特许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尤其是BOT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主流,因为其好处在于公共财政压力小,同时又能确保政府参与和监督权利,目前这类经营模式已达新建污水处理厂的40%以上;第四,单厂规模和企业规模扩大,规模效应提高,大型城市新建污水处理厂的经济规模上升到了15万吨/日处理能力。

海水淡化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大

海水淡化是水务行业中近几年兴起的一个人工性新增水源领域,其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产水规模90.08万吨/日,其中,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6个,产水规模80.03万吨/日。

笔者认为,当前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2013年,我国海水淡化工程产水成本集中在(5~8)元/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平均产水成本6.95元/吨,千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平均产水成本8.15元/吨。在工艺技术上,以反渗透技术为主,全国应用反渗透技术的产水规模占到总规模的63.67%。随着工艺技术改进,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有的项目已接近5元/立方米。这使得淡化海水对工业等高端市场已具有竞争力,但进入普通市政用水市场仍面临其他更廉价水源的竞争。

不过,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全部免征所得税。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下,预计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吨/日~300万吨/日。供水管网已开始引入民资

在城市基础设施中,污水处理与城市供水处于同一水务系统框架内,具有天然的行业协同性。污水处理是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重要补充。一般城市供水和污水排放量有一定比例,我国固定在1左右。如果污水中90%得到有效处理,并且

其中50%重新生成可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则总共有56%的水在人工水务系统循环,包括作为市政绿化、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天然水资源。

而污水处理与城市供水最大的协同效应则体现在城市地下管网领域。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供水与污水处理的网管设施宜协

同规划、同步建设。在规划城市

供水载荷的同时,应当按比例规划污水载荷,同时考虑再生水(中水)循环利用的网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区土地人口承载能力,避免将来改扩建或重复施工造成浪费。另外,污水处理与城市供水在运营管理模式上趋同,收入来源相同,均为用户缴纳的水费。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给排水管网基本由政府管制。主干管网的投资也是由政府控制,一般隶属于国有水务集团。部分项目开始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参股。但从政策上看,实施“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甚至“接入供水管网许可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城市地下管网将会逐步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立的子行业,通过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向社会资本开放。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