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节能环保范本解码:深圳光明“绿色跨越”路径

   2015-05-05 南方日报 2880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聚焦到深圳光明新区,实质上走的正是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从建区伊始,光明新区就立足于自身生态优势,提出以绿色新城建设为目标,将“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作为发展纲要。近年来,新区在产业、城市发展布局中,注重均衡配置公共资源,通过绿色创新实践,保障城市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运行,谱写了生态文明的时代新篇。

对于未来,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张恒春表示,新区作为深圳重要的区域发展极,将以智慧、生态和人文为支点,以“第五代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一个发展环境更优、生活成本更低、经济更具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

制度引航 坚持绿色价值取向

延绵的绿地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环绕成一条“翡翠项链”,进而融入整体城市生态格局。在这里,绿色建筑、低冲击雨水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将得以集成创新;在这里,绿色马拉松、湿地科普、创意集市等活动将带来丰富绿色生活……这些是光明凤凰城规划蓝图的一角。

却顾所来径,步步是跨越。2008年,光明新区被列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2012年底,光明新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现在,新区肩负的七项国家级改革示范试点项目中,有五项是以“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为核心。

新区的多年探索,无疑给正积极推进的“绿色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区高起点编制了再生水及雨洪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40多个“绿色”专项规划;新区还出台《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文件,发布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强制性措施。

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据了解,光明新区目前正在编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指标体系,年内有望出台。“综合指标中包括了建筑、市政、居民生活等六大方面。”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城建科负责人介绍,不同气候区域应实施适宜的模式,“我们希望新区的探索可以给华南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要保障绿色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行动,还需要有健全的制度。2005年,深圳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其中,光明新区生态保护用地占新区总面积的54%。新区冀望通过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试点,在生态效益不减的刚性原则下,从积极管理角度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据了解,该试点工作目前正在做前期方案研究。主要探索生态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研究生态线内用地清退与生态线外更新、整备等工作挂钩的实施政策,建立生态线内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建筑改造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实践落地 打造示范性绿色公共产品

微风从一排排敞开的玻璃窗吹进来,半放的窗帘被轻轻掀起。尽管已进入初夏,但深圳市华力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放宽敞的办公场所,没开空调照样自然舒适。这得益于该公司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作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华力特大厦采用了包括中水回用、屋顶绿化、综合节能、光伏发电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等一系列绿色技术。“绿色建筑不是虚的概念,通过运营是有实实在在效益的。”华力特副总裁杨军感慨地说。

企业的选择路径与政府的推动恰相呼应。光明新区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引领,使绿色生态建设和绿色意识,由“强制”变为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新区绿色示范项目不胜枚举,如深圳市首个地下综合管廊,深圳首条采用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在全国率先在保障性住房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等。现在,新区共推进139个项目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679.1万平方米。已有29个项目共273.2万平方米建筑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双认证。

此外,作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光明新区正对此进行积极探索。经常来往于光明高铁城站的人会发现,站前的38号路遇到大雨甚至暴雨,也不会出现积水现象。“这就是采用了低冲击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将绿化带做成下凹式生态绿地,从源头开始对雨水进行分散处置。”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工程师黄工说。目前,新区已建、在建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8个,占地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总长超30公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一片片“绿叶”,不难窥见新区未来发展的“森林”。

以新区核心片区凤凰城为例,作为深圳十五个重点开发片区之一,光明新区“凤凰城”的范围已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根据光明凤凰城规划,凤凰城将以海绵城市框架整合散点式绿色示范项目及绿色资源,以绿色创意、绿色产业、绿色生活为抓手,通过建构连续通达的慢行系统、打造三大特色项目群等等,实现绿色发展及城市功能的建设要求。一座宜居、宜业、宜人的理想城市已然轮廓初现。

绿色增长 实现经济发展的“乘法”飞跃

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民生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都寓于“绿色”之中。要推进绿色化,就需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近年来,光明新区遵循“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一方面在耗能排放上做“减法”,一方面在产业培育上做“加法”,由此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乘法”的飞跃,连续7年GDP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新区狠下力气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重点清理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为优质增量腾挪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新区的循环化探索。2014年,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这是深圳市唯一试点园区,也是广东省首批示范试点园区。此举有望在产业优化布局、完善园区管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作出创新性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据了解,项目预计未来5年建设35个项目,其中中央财政扶持项目12个,投入资金68亿元。目前,12个中央财政扶持项目中已完成2个,另外10个项目动工建设,各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53亿元,占2018年需完成总投资的41.39%。

做好“减法”的同时,光明新区产业的绿色“加法”,也让经济越来越具有活力。

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六成,其中以杜邦太阳能、拓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依托钟表、内衣、模具三大优势传统产业,新区正提前谋划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促使向高端产业绿色转型;而华强文化等一批重大文化创意项目的落户,也有助于吸引和发展相关产业,植入新的绿色元素。

在绿色化成为增长新动力和发展新出路的背景下,占据先行优势的光明新区,正在这一场绿色发展的竞争中,通过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等全方位的绿色化,逐渐实现产、城、人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