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强调,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应摒弃“小修小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末端治理”思维,全面、系统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八大作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日益强化。此次《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公布,再度拧紧了生态文明建设之“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相关要求的日益明确,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然而,在一些地区,依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末端治理”思维——问题出现了,才想到着力调整;污染形成了,才开始着手应对。无论是笼罩多地的雾霾天气,还是时不时曝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抑或频发的饮用水源污染事件,都一次次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地区热衷于搞“样板工程”,热衷于培植生态文明建设“盆景”——一地的生态似有改观,但全局发展理念尚未真正扭转;一处的环境似有改善,但总体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诸如此类,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遑论少数地区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末端治理”中投机取巧,以致出现“水泥路上种菜”“油漆涂绿荒山”等匪夷所思的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问题应对、污染治理,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关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更关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以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带动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变革”,才能真正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这既包括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又涵盖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乃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多层面、多维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路径已很明晰,更需执行得力。
摒弃“末端治理”思维,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流程、全领域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绿色氛围”,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方能切实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