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两分法”破解“垃圾围城”

   2015-05-14 文汇报2340
核心提示: 如今,在金华的乡间,家家户户门前的绿色垃圾桶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大桶里有两个小桶,会腐烂的如剩饭剩菜倒进绿色的桶里,不会腐烂的则扔进灰色的桶里。正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金华农村掀起了“绿色革命”。

“垃圾分分类,好处多又多,当下虽然烦,习惯成自然……”清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汪山头村的村民一听到这熟悉的顺口溜,就知道环卫工汪晓牛来收垃圾了。“绿色的袋子是可沤肥的,灰色的是不可沤肥的。”汪晓牛接过村民蔡宝花的垃圾袋后,要再检查一番。

如今,在金华的乡间,家家户户门前的绿色垃圾桶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大桶里有两个小桶,会腐烂的如剩饭剩菜倒进绿色的桶里,不会腐烂的则扔进灰色的桶里。正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金华农村掀起了“绿色革命”。

农村垃圾该往哪里去

近年来,无论城乡,生活垃圾日渐增多,“垃圾围城”成为发展之痛。去年起,金华市开展消灭垃圾河大会战,全市河道流域共清理出垃圾50多万吨。这些巨量垃圾不仅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道民生考题: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大量农村垃圾往哪里去?

“农村垃圾处理千百年来都是随意而为,管理起来很难,但我们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告诉记者,金华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900吨,其中60%来自农村,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5月,该市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破解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难题。

“选择农村试点,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金华市农办副主任邵旭东说。不到一年,垃圾分类试点就扩展到如今的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垃圾同比减少近七成。

农村人居环境大变样

农村生活垃圾中70%是可腐烂的,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在有机垃圾。金华采取最为简便的“两分法”,即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标准分类:可腐烂的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和制作环保酵素;不可腐烂的集中外运,填埋处理。

后余村是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走进村里,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踪迹。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都说,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是最好的见证。分类后汇集的垃圾有不同出路。不可沤肥垃圾由乡镇转运到市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可沤肥垃圾直接倒入各村新建的太阳能垃圾处理房,半年左右就能发酵成可直接还田的有机肥。

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2014年下半年,永康花街镇6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处理。经初步测算,该镇实行垃圾分类后,一年可减少垃圾1.2万吨,节约垃圾清运费30万元,节省补贴支出24万元,节约河道保洁承包款20万元。

邵旭东向记者算了三笔生态账:一是垃圾减少了,据统计,市区竹马、澧浦、洋埠三个试点乡镇去年上半年垃圾量分别为714吨、8184吨、1600吨,下半年分类后分别减少到246吨、2784吨、600吨;二是延长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据测算,如果市区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每年可减少垃圾14万吨左右,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5.8年延长到10年;三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一年减少14万吨垃圾,可产出有机肥2.8万吨。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