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全球化4.0模式开启 将改善有钱任性导致的缺陷

   2015-05-28 和讯网 3410
核心提示:从近代历史来看,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波浪潮,分别是全球化1.0即大航海时代,全球化2.0即英国和英镑时代,全球化3.0即美国和美元时代。

有评论文章指出,金融危机后过去循环良好的三个世界结构的运转已经变得迟缓起来,而危机的原因就是全球化3.0模式。那么,在升级了的全球化4.0版本中,神秘风口将在哪?全球化其实并不神秘,也不会一马平川或者高潮不断,它也会停滞,消退甚至崩溃。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从近代历史来看,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波浪潮,分别是全球化1.0即大航海时代,全球化2.0即英国和英镑时代,全球化3.0即美国和美元时代。

金融危机后过去循环良好的三个世界结构的运转已经变得迟缓起来,而危机的原因就是全球化3.0模式。那么,在升级了的全球化4.0版本中,神秘风口将在哪?

东方证券邵宇称,有个关于全球化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撞车事故,被撞的车子是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司机是比利时人,事故原因是他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整个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跟踪拍下,该摄影师当时骑的是辆日本摩托车,后来伤亡者经一个美国医生进行了急救,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

对应到全球化3.0的结构,在贸易上是美国的设计、日韩的元器件、中国的装配、资源国的原材料和能源,销往全球(包括中国但不首发);在投资方面是发达国家产能FDI,新兴市场只有买美国国债;在货币方面,美元形成多重投放,它是美国的货币,但是其他人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是2008年大金融危机、后续的欧债危机和可能即将爆发的新兴市场危机。

根据IMF的测算——全球经济仍然未能走出危机,按照以前的经验,下跌之后通常都有一个强烈反弹然后逐渐回归的曲线,而这次危机唯一的例外是下跌之后再没有恢复,由此全球丢失了1.5%的潜在增长水平和能力。

贸易方面更是如此,危机前世界贸易增长通常都是GDP增速的一倍,GDP增长4%到5%,贸易就会达到7%到8%,而贸易正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危机以来贸易增长的速度低于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更有甚者,现在全球FDI占GDP的比重比2007年下跌了一半,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投资下降、贸易下降、全球资本流动下降,那么问题就来了,全球化究竟怎么了?

答案是明显的——由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和能源独立使得它的需求总体内卷化,这就导致对全球其他经济体(包括制造国和资源国)的滴涓效应下降,这才是全球化停滞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根本原因。

在全球化3.0时代,一般美国经济好,大家都开心,现在是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大家都不开心。全球经济正处于无明显增长动力的垃圾时间,而且由于美元流动性即将减缩,今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还蕴含着再次下行的巨大风险。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约占到世界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同时中国还存在普遍的过剩产能,在500个主要产品产量中有220种居世界前列,钢、铜、煤炭等在过去高投资的增长方式下保持了较高产量,至今产量仍居高不下。

当投资的边际报酬持续下降,投资增速开始下滑时,过剩产能将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需求疲弱,短期要消耗高产能较为困难,这时拓展海外需求却大有可为。

中国通过30年在美式全球化环境下的血汗打拼,终于换来了一个一线大国的坯子,但这仅仅是序曲。在努力进行内部调整的同时,在对外方面中国也需要积极地进行地缘布局来推动新兴经济一体化和寻找全球发展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眼下,“全球化4.0”的新浪潮正在涌动,正在积极谋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的中国或将成为这波全球化的“弄潮儿”。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除了美国之外全部加入,G20国家中有14个国家加入,金砖五国全部加入。从地域来讲,成员遍及亚洲、大洋洲、欧洲、中南美和非洲,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

37个域内国家主要来自亚洲和大洋洲,包括阿塞拜疆、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

20个域外国家来自欧洲、拉美和非洲,包括奥地利、丹麦、法国、芬兰、德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马耳他、巴西、埃及和南非。

亚投行的法定资本金是1000亿美元,初始阶段的资本为500亿美元,这其中亚洲国家的占股将达到约75%,非亚洲国家将占25%左右。初期亚投行将主要向主权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主权贷款。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到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显然,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绝对是一块“大蛋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测算,亚投行资本金1000亿美金,通过金融杠杆放大5至10倍,意味着能撬动5000亿到1万亿的资金支持规模。“这对于破解亚洲基础设施融资难无疑是很大力度的支持。”

单从亚洲国家的现状来看,印度、印尼等国家,都在基础设施方面严重滞后,这已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亚投行的建立足以能够为这些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亚投行是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在亚洲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的情况下,由于定位和业务重点不同,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亚投行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作为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区域性融资平台,通过发放贷款解决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它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带来投融资支持,同时也能激发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经济论坛上就表示,亚投行是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发展机构,同时它又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这个体制下,现有的发展银行和亚投行的关系是互补的,是相互支持的。

美国是世界银行、IMF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最大股东,分别占有15.85%、17.69%以及12.76%的份额,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三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权都不可置否的掌握在美国的手里。

有目共睹的是,三大国际金融机构都有意与亚投行展开合作,这与美国的角色转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分析人士表示,三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加入,更加夯实了亚投行在多边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中扮演的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角色。他们也正是看到了巨大合作空间以及亚投行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才会同西方伙伴一样寻求分羹亚投行。

在对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美国积极性不高,美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批发贸易业等。

而中国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正处在对基础设施的高需求阶段,把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另外,人民币要走出去,除了中国经济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之外,还需要更多未来能够服务于人民币全球性运转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论现在是以什么样的背景成立,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都是具备战略意义的。

亚投行目前主要是以美元基础来“募资”,但长远来看中国作为主要出资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选择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是可行的。

在亚洲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管投资者是谁,中国公司参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发布的“2013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占11家。

中国在港口、机场、铁路、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体现出来的诚意和竞争力比较明显。

相关国家如果拥有了人民币储备或现金流,就可以直接雇佣中国的公司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营当中,这不仅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量,还增加了其含金量,国际市场将可能因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输出,增加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进入从“贸易结算”到“储备需求”的第二阶段。

除了大国和多边机构间的博弈,中国企业也正站在亚投行的“风口”,并在引领中国金融外交新常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亚投行又为中企带来了何种机遇?

就中企而言,有些是直接受益,有些则是间接受益。“由于亚投行是国家战略,对钢铁、水泥、建筑、机械等企业都是重大利好,这在央企、国企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非公企业的直接利益在短期内还无法体现。”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中国区主管王华称。

LeanDoer咨询高级顾问张得红表示:“工程机械和大型设备等企业拥有巨大机遇。此前,中企向海外国家贷款时几乎都有一条规定,即贷给你100亿,其中70亿就要买贷款国的产品。当前,亚投行既能使得中国动用外汇储备向其他国家贷款,也能使中企为其他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其中蕴含着很大潜力。”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到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是难得的投资机会。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比较强的实力和经验,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综合来说,亚投行只是中国在整个全球经济逻辑关系当中的一个点。中国需要全球贸易,因此需要“一带一路”的便捷、稳定和繁荣。

招商基金将“一带一路”的战略性意义,总结为开启全球化4.0。在全球化4.0版本中,中国有着全新的外交策略,希望在日益多极化和治理规则重构后的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以投资输出过剩产能和资本,并在这两个过程嫁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必须注意到,中国反复强调的是“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正是在吸取旧秩序的经验和教训——全球化4.0不是要塑造一个平行的霸权结构。

正好相反,它只是想改进全球化3.0中因为个别国家一股独大、“有钱任性”导致的全球治理结构难以优化和进化的缺陷。

这也是“先边缘再中心,先增量再存量”的中国自身改革的经验和灵感的发挥。全球化4.0正在理念上全面超越旧有的全球化3.0版本,但这也仅仅只是开始。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受益机会,可以从区域和行业属性两个维度来寻找。

首先,处于“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地域的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如边境地区的新疆、云南、广西、西藏,以及四大自贸区等。

其次,从行业属性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镇化程度较低,基建需求最为明显,因此大基建行业(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钢铁建材)最先受益,同时,战略推行离不开金融支持,基础货物往来离不开港口铁路交通运输,后期实现互联互通后的工业制造输出也就成为常态。

具体看,行业上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一带一路”主要围绕着是“三通”(通路、通航、通商),那么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化解国内的巨大产能,把它们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中去。

初期的发力点以基础设施为主,那么所带来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信这些基建工程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这对积极参与海外建设的企业带来巨大的蛋糕,这也会传导到整个工程机械行业。

还有就是国内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如高铁、核电、通讯、电力设备、家电制造商受益最为明显。还有能源类基础设施,例如管道产业链。

中亚、俄罗斯这些油气储备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会给与之接壤的地区带来巨大的能源管道投资建设机会,利好相关的油气设备制造业。

第三是文化与旅游产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更是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符号。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丝绸之路”必会焕发新的活力。它给了中国提升其文化影响力的机会。

因此“丝绸之路”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包括“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建设都会有正面作用。随着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媒体合作等陆续展开,旅游规模会不断扩大,形成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因此邮轮、航空业等都会有更多的增长机会。

第四是海洋经济。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开发海洋产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都有业务拓展的机遇。

第五是商贸。这包括边贸、商贸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机会。

第六是金融。这中间的机会包括中资银行机构的海外设点,借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的东风,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信贷机会,开拓海外市场,填补市场空白,成长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包括融资租赁行业借“一带一路”企业的实际需求迅速发展;包括保险企业资产负债两端的增长,即负债端出口信用保险需求的增加,资产端作为合格投资者参与“一带一路”带来的业绩提升。

第七是军工与安全。“一带一路”环境下投射距离增加,响应速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即时通讯、大型运输机具,精确定位和智能化的介入手段。

因此北斗系统、大飞机制造、广义的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等企业都有发展空间。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