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经济规律 激发市场活力
201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7%。从4月份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有鉴于此,中央明显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除了继续采用降息、降准等货币工具,公共投资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于是就有议论认为,这是在刺激经济、搞行政干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常态下的稳增长不是搞行政干预,而是旨在去行政化,遵循经济运行规律,激发市场活力。
政策目标定位不是刺激增量,而是盘活存量。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定位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盘活存量、追求质量。
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初,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这绝非刺激增量之举。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估计为4.5万亿,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在2.8万亿左右。去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政府融资功能,但今年地方债额度仅有6000亿,加上1万亿债务置换和1714亿的到期地方政府债券续作,覆盖存量尚有约1万亿缺口,更谈不上依靠地方债扩张进行大规模刺激。从信贷方面看,主要思路也是盘活存量,并未实行大规模的信贷宽松。201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增长1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同比也仅增长14.7%。
政策操作方式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注重“定向滴灌”。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政策不是以稳增长为单中心,而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
政府没有单纯为了追求速度而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而是更加注重定向调控、优化结构。从货币政策看,从2014年开始,央行采取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方式调节银行和实体经济流动性,一方面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为“三农”、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融资提供支持。从公共投资看,过去是“铁公基”为主,现在更加注重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比如支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重点产业。这种由“大水漫灌”向“定向滴灌”的转变,体现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结合。
融资模式发生两大转变。一是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在经济下行期,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成本居高不下,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更注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借助股权融资降低传统企业资产负债率,缓释金融风险,同时帮助新兴产业突破融资瓶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约为17%,直接融资比例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随着今年5月以来IPO(首次公开募股)、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以及即将推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转向直接融资。二是从政府资本为主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转变。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更加注重引入社会资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大力倡导推广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近期已有超过2万亿的PPP项目开始招标。这将有效弥补政府基建融资的缺口,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投资方向更注重服务业。
以重化工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要素投入,虽然对GDP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就业吸纳能力差,资源环境成本高,潜在债务风险大,不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开放准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激发服务业的增长潜力。这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就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为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