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财政部正在为中国式PPP准备一个“大礼包”,这个“礼包”当中的PPP基金,目前已经在国务院层面获得批准,财政部将于6月12日召开基金启动会。PPP基金是一种旨在从财政层面对PPP项目提供支持的引导基金,规模大致有几十亿元,全部来自财政资金。
财政部正在紧张筹备的,不仅有PPP基金,还包括PPP项目发起机制、中介付费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其中,“项目发起机制”解决的是社会资本发起PPP项目的动力问题,若有社会资本发起了PPP项目,但最后没有中标,可以获得一定的财政补偿;而“中介付费机制”则是在鼓励地方政府使用中介服务,中介费用由上级政府买单。
作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改革举措,PPP近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关注。截至2015年年初,中国已有多个省份在建立自己的中介机构名单库;而财政部PPP中心也准备建立PPP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库,供有需要的PPP相关方参考。
据报道,本次发布的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其中,福建有28个PPP试点推荐项目,总投资1478亿元;青海推介了80个PPP项目,总投资达1025亿元;安徽发布PPP项目共42个,总投资达710亿元。
在地方政府普遍债务高企的当下,中央政府能拿出这么多钱,足以说明其对PPP项目的重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虽然我国也曾积极尝试以PPP模式来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公共事业,但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少活跃的金融市场支持,以及在一些早期项目中出现的管理混乱问题,PPP模式在中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作为落实 “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改革举措的第一责任人,财政部从2013年年底即已展开对PPP模式推广工作的全面部署。不只是财政部,中国PPP模式的另一个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也在今年5月份一口气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范围涉及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油气、煤化工、石化产业,且项目模式不局限于特许经营。
最为引人注目的,则莫过于特许经营立法工作的重新启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由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制定完成,发业内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并且于2015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
财政部在2014年12月批准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并下发了首批30个PPP合作示范项目名单和PPP操作指南;国家发改委同期下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通用合同指南。
至此,PPP模式的制度化建设和顶层设计终于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如今,大量财政资金的注入,无疑为PPP项目的真正落实提供了有效助力和资金保障。
在笔者看来,除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外,针对PPP项目的一系列风险,我国政府还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美国、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国家在PPP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PPP项目需要的管理能力,比如,建立健全相关的PPP法律法规;有效降低项目的政治风险,获得政治上的、大众的支持;在建立PPP项目之初就进行潜在风险的分析,在各合作方之间合理地分配风险管理的责任。政策加码中国式PPP的同时,不可忽视风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