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友华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长台桌子,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写书法已变成金友华的一种个人爱好,一种习惯,一种坚持。
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企业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从西方社会兴起的。熟悉金友华的人常称赞他“执笔行云流水、管理运筹帷幄”。“写书法能修身养性,尤其需要静。”金友华常说,作为企业领导人,最关键的是思考战略和方向,而思考需要凝神静气。书法还讲究谋篇布局、厘清主次,金友华认为管理一家企业同样要讲谋略。
图为惠而浦(中国)董事长金友华
纵览中国家电行业,像金友华这样多次参与外资谈判,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带领企业走向共融共生、借船出海的成功企业家非常少见。主导与日本三洋合作,同全球家电领导者惠而浦整合,金友华的商海生涯显得与众不同、波澜壮阔。
置身浮躁外 “沉下来”方能立得稳
七年前的2008年,对于金友华来说有特殊意义。这一年,他成为合肥三洋的掌舵者。
回顾2008年的家电业,格局正经历着深度调整,这一年金友华“空降”原合肥三洋担任董事长一职,技术出身的他从此勇立潮头。多年的观察让金友华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家电还停留在产品输出层面,距离品牌输出尚远。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的现象,世界家电企业在中国竞争敌不过中国品牌,站在世界格局来看,中国家电又敌不过世界。
金友华所在的合肥三洋,从1994年开始,持续获得日本三洋的技术输出,日系家电精益制造、对品质和细节的苛求,给金友华留下深刻印象,他不得不赞叹:老外真牛!
有人比喻说,美国是消费经济,中国是制造经济,巴西是资源经济,中国人从巴西买来资源加工制造后再卖给美国人消费,如此循环往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打开了中国人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真正的了解到世界是什么样的,别人是怎么发展的,中国人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和别人还有什么差距。”金友华说,这个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太重要了”。
老外虽然牛,但中国人也并非身无长物。在金友华看来,中国人学习的能力非常强、非常快。“我们把老外的东西学过来后,在管理上我们又有自己的新认识,这样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自2008年主政合肥三洋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金友华带领合肥三洋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缔造了业界瞩目的“合肥三洋奇迹”。说到高速发展背后的秘诀,金友华的答案是沉下来,注重发展质量。
“沉下来”虽然只是三个字,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家电虽然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但一直不乏概念炒作和价格战。对此,金友华一直敬而远之、从不掺和。
关于当前热炒的互联网概念,金友华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当前我们只是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换,但并没有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按照金友华的理解,互联网思维其实是三个层面的思维,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以及金融这个金钱杠杠,通过互联网把人、物和金融连接起来。金友华说,人与物的问题都好解决,但是发挥金融这个杠杆作用,就要搭建规则,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一方面国内个别企业热衷逐热点、博眼球,另一方面金友华却发现另一派景象,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正脚踏实地、真真正正的开展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技术的开发。惠而浦的全球家电领导者地位之所以无以撼动,与其多年来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深耕不无关系,“智能化产品要靠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并不是借助某个工具就能简单实现”。
据了解,惠而浦(中国)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积累,也许不用多久消费者就能看到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智能化家电。
金友华的眼光看得长远,“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才算成功,不能说在中国成功就成功了。”他告诫员工,要树立诚信价值观,在产品制造的体系、标准上下功夫,在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上下功夫。他相信,凭借中国人的勤劳,只要沉下来,十年二十年后,世界不敢小瞧我们。
细节定成败 筑牢基础托起工业4.0
去年11月6日,合肥三洋与惠而浦成功重组,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扬帆起航。企业一下子从国资控股变成了美资企业,金友华也被聘为惠而浦(中国)董事长兼总裁。
早在2013年,市场即有传言,惠而浦将接盘三洋电机并成为合肥三洋第一大股东。不过,也有媒体分析,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最终,两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家电企业选择“在一起”,合肥三洋再次与熟悉的外资做起了生意。
选择跟谁合作,金友华其实了然于胸。至少在金友华看来,不会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因为这样做不能为企业带来新东西,只会导致产能过剩,沦为制造工厂,对团队和管理体系都会带来破坏。
在与惠而浦整合前,金友华专门到美国进行了考察。一番调研过后,金友华不禁感慨,“我们老认为中国人创造的管理方法很实用,但是不系统、不科学,未来企业转型升级,包括产品进入世界,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作保障是肯定不行的,你走不远。”
跟世界企业比较,中国到底差在哪儿?对这个问题,金友华思考了不知多少遍。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在细节方面做得不够扎实。
“中国企业的技术底子是有的,但我们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制造质量的严格要求,耐得住寂寞方面还有差距。”金友华感叹道。
以管理为例,金友华认为中企的管理精细度、科学化和数据化不够,而西方国家经过上百年的总结积累形成的管理之道,实际上让管理简单化,一切需要管理的领域统统按照数据化标准运行,从后台管理界面上,甚至可以看清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直身处制造业的金友华对制造充满感情,他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即制造业是一切行业的基础,国家是否强大,制造业是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依靠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战略支撑。
但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金友华认为应该先把工业基础筑牢。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源于金友华对制造业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智能不单单指产品的智能化,从单个零件、单个设备,到质量体系、安全体系都要具备智能化,整个生产体系要自动化、智能化,操作这个系统的员工也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企业内部要形成循环的、智能的数据收集整理体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人机交互的智能体系,企业才能和外部联系起来。
“这些工作不提前准备好,怎么谈工业4.0?”金友华说,单体设备如果做不好,就没法做到互联互通,目前困扰中国制造的短板就是工业基础不扎实,总是在细节上出问题。
毋庸多言,消费者到国外疯抢马桶盖和电饭煲,足以管窥国外的管理水平和制造能力。金友华说,“消费者不是需要便宜的东西,而是需要有品质的东西,一定要把品质做到极致。”
正因看到了中外之间存在的差距,金友华更加坚定信念,一定要让合肥三洋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
外资生意经:讲责任 重人才
回首过去7年带领合肥三洋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金友华自认为在关键时刻、在重要问题上,企业所选择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时间回到2008年,这一年对于合肥三洋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受益于高效益、高利润的发展态势,合肥三洋过着相对“富庶”的生活,但金友华却从中看到了危机。“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被别人吞并实在太容易了。”
要避免被收购,唯有做大做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金友华做出了上任后的第一项重大决策,用“创新求变”代替原有的“稳健发展”思路,和日本三洋展开深度合作,力争全面承接三洋冰洗产品在亚洲的研发、制造和国际出口基地。
由于“三洋”不是公司自主品牌,多年来,关于“三洋”商标消失以及使用权到期的传言从未间断,但每次都被澄清,三洋品牌其实一直都为企业所用。在与惠而浦整合后,“三洋”商标的使用权仍然长时间归属重组后的新公司使用,惠而浦(中国)仍然保留着日本技术人员。
金友华认为,与日本三洋之间的这种稳固合作关系源于双方的责任心。即便日本三洋被松下收购后,双方的合作依然未中断。
在与松下谈判的时候,金友华提出了中方的原则,“退出要有条件,必须长久支持合肥三洋的发展,因为你是股东,你要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必须保持品牌长久使用,并寻找国际化的企业和我们合作。”
金友华信奉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方案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能为股东带来好处,能给消费者保障,才是正确选择。与惠而浦的整合,从中折射出的恰是这个道理。
这次合作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与以往中外企业重组不同的是,新公司保持了原合肥三洋的团队稳定性。正如金友华所说,惠而浦(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合肥三洋的消失,而是整合两家优秀企业的资源,以全新的方式引领中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
此外,多年与外资打交道的经历让金友华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不仅要引进人才,金友华更看重的是通过国际平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跟世界接轨,向世界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的竞争。
5月7日,惠而浦全球董事长杰夫·费蒂格在合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将投资建设惠而浦大学(泛亚分校)。该项投资被杰夫认为是在华“最重要”的一项投资。
金友华对这个项目充满寄托、十分看重,他亲自担任惠而浦大学(泛亚分校)校长。因为通过该项目可以把惠而浦在全球的知识、智慧积累传授给本地员工,发展员工的国际化能力。金友华说,公司已经开始着手项目实施,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不出国门,就能接收到国际最前沿的理念。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炉、制造业转型加速的今天,金友华越发觉得,中国家电业需要借助外力推动升级,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同行并非学到家了,许多精髓其实还没有学到手。
清末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想,意思是说,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国本领来为我所用,来作为我强国的工具。在新的历史时期,金友华带领企业走出了一条“洋为中用”的新道路。
面对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面对和强势品牌之间的差距,金友华未来的新征程也许并不轻松。不过,他对挑战看得很淡:“对企业家来讲,挑战是永恒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