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活动的碳排放仅占航空运输业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虽然占比非常低,但机场碳排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国内外对机场碳排放量的研究因边界定义不同、相关基础数据有限、采用技术方法不成熟等因素,有很多可研究和切入的角度。有关机场碳排放量的计算工具相对少,且大多偏于飞机排放源。为方便机场运营者估计机场活动的碳排放量,指导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开展碳减排活动,本文应用国际机场协会(ACI)的碳排放估算工具ACERT,结合民航局的相关公开数据和国内外相关资料,选取了全国不同地区机场群、不同规模的16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机场,对其近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预测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机场碳减排对策及不同规模机场的低碳发展方向。
国内机场碳排放现状
由于对机场碳排放量进行现场实测难度极大,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将ACERT表格中需要填写的内容翻译后制成调查问卷,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机场进行抽样调查,估算机场碳排放总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经过近2个月的数据收集,共获得16座机场近5年(2009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16座机场覆盖了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含了按吞吐量和地域划分的所有机场类别。2009年~2013年,16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之和接近各年全国总旅客吞吐量的27%左右。其中,吞吐量最大的机场2013年的旅客吞吐量为5000多万人次,最小的是15.4万人次,大部分机场的平均吞吐量集中在500万人次~2000万人次,百万人次以上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到16座机场的99%。
分析结果显示,机场碳排放量与旅客吞吐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即随旅客吞吐量成比例增长,总排放量从2009年的38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558万吨。从全国范围来说,千万人次以上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总吞吐量的近80%。因此,碳减排的重点应是千万人次以上吞吐量的机场。在3类排放中,84%~92%是scope3排放,主要是飞机的排放;其次是scope2排放,约为7%~17%;而scope1排放仅为0.5%~2%。后二者即机场方可控制的碳排放之和占总排放量的7.5%~19%。这一数据略高于国外机场,主要原因是陆侧交通的碳排放边界无法界定,数据难以收集,本次调查未统计陆侧交通的碳排放导致scope3排放占比偏高。
对16座机场中不同规模机场旅客吞吐量和碳排放量的占比情况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单位旅客的碳排放量,发现单位旅客碳排放量与旅客吞吐量整体呈现负相关性。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以上机场的碳排放量的绝对值占总量的大头,但其单位旅客的碳排放量最少,少于平均单位旅客碳排放量。而百万人次以下机场的单位旅客碳排放量最大,大于平均值1倍多。这与许多大型机场新技术应用、改善基础设施等节能减排措施相对好于中小型机场,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相对高有关。但也有例外。调查机场中吞吐量排名第2的某机场的碳排放量从2011年开始,均比排名第3的机场要少。主要原因是前者近年来有计划地实施了大量的节能减排项目,如光伏发电、玻璃幕墙自然采光、桥载空调和电源的大量使用等。
分析近5年单位旅客碳排放量的变化,不同年份有起有伏,但没有呈现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趋势,因而国内机场碳排放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现阶段数据和资料难以对其他增长因素及碳减排效益进行评估与预测,故假设单位旅客的碳排放量不变,在不考虑其他减碳措施的前提下,预测2020年16座机场的碳排放量将有可能翻倍,达到约1100万吨。尽管实际上可能无法达到这个数字,但是从近5年数据的趋势来看,要实现民航局到2020年全行业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2%的目标,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机场碳排放源除飞机排放外,占比最高的是用电(热)排放,其次是地面保障车辆的排放,所以节约用电、优化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是机场碳减排的主要方向。南、北方机场的碳排放源不尽相同,北方相对复杂,主要是由于北方机场冬天供暖和外购热能,以及飞机使用除冰剂,使碳排放源的种类更多一些;南方机场电力消耗比例偏高与季节特点有关。
由于ACERT自身的局限性和有限的数据,本文估算的结果可能不一定准确,还需要开展实际测量或运用其他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论证不同模型工具的适用性。而且ACERT中还有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了解,其陆侧交通的碳排放也无法反映交通工具在机场的排放。但是,对于机场加强自身碳管理和挖掘碳减排潜力来说,ACERT仍不失为一个方便、易操作且得到ACI认可的碳排放估算工具。
国内机场碳减排对策
1.中国机场碳减排的制约因素
调查问卷的低回收率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反映了目前国内机场对碳减排的关注度及认知度还不高,碳减排工作还十分不到位。现阶段,国内机场碳减排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减排的意识还不强,大多数机场仍将注意力集中在安全运行和效益提高上;从国家到行业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行业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管理、研究和服务机构,相关的人才也极其缺乏等。
国家从2008年起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大对各行业碳减排的支持力度。如2012年为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力度,民航局决定以民航发展基金和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作为来源设立专项资金,引导行业正确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将出台与《民航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民航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各种节能减排新项目的实施,在航空减排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另外,随着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势必促进民航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2.中国机场碳减排对策
根据本文调查结果,关于中国机场的碳减排对策,应从推进机场业碳排放管理机制建立、加强碳排放相关科学研究以及加快推进绿色机场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推进机场业碳排放管理机制建立。自2010年以来,在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行业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行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但与航空公司相比,机场业的碳减排机制还有待建立。目前,许多机场甚至是大型机场仍没有专职的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严重影响节能减排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因此,行业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节能减排组织体系建设,并构建机场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与航空公司、空管系统的协调联动机制,借鉴其他行业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行业碳减排的政策、标准和激励措施,大力推广减碳技术,推进项目实施。同时,要加强督导,加强对各机场减碳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定科学的机场考核制度。另外,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许多机场对碳排放管理认知度较低,有的顾虑较多。因此,必须加强碳减排教育和引导,增强机场的碳减排意识。
加强碳排放相关科学研究。机场业要实施碳减排,首先就要对机场内部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当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的本土化的碳排放计算工具,即便是使用国外的工具开展机场碳排放的工作也还很少,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也十分匮乏。因此,民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借鉴其他行业的成果,大力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监测、相关标准、交易机制、新技术、碳减排投入与效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并加快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
加快推进绿色机场建设。近10年来,国内一些重要机场已经逐步引入绿色机场建设与运营的理念,将节能、减排贯穿于机场规划建设和运行阶段的各个环节。打造绿色机场是机场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解决之道。绿色理念主要体现在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两个方面。
在机场规划建设中,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土地及各种资源,各类设施形成最佳配置以减少浪费,避免出现发展瓶颈;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机场场道构型应尽可能缩短飞机在地面滑行的路线;机场的各类建筑、设施尽可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这对投入运行后的减排非常重要。改扩建的机场也要树立绿色理念,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减少碳排放。
在机场运行管理中,主要是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减少飞机、旅客、货邮不必要的延误和等候;应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日常运行的成本及其能耗;与航空公司、空管等相关各方协调运行,营造最高效率的运行环境。
对于大型机场,由于旅客吞吐量占了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全国机场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责无旁贷要担任中国机场碳减排的主力军。重点应在继续研发、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和实施碳减排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基于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节能减排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碳排放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充分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要系统开展碳减排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减排意识。另外,大型机场还应为行业减排承担一定义务,配合行业管理部门承担部分碳排放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任务,参与地方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并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参与地方公共交通规划,争取地方对机场周边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碳排放量。
对于中小型机场,虽然其碳排放量占总量的比例很低,但是由于其发展迅速,在大型机场积极开展碳减排工作的背景下,中小型机场的碳排放问题将日益突出。所以,也应未雨绸缪,将碳减排工作提上议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增强碳减排意识,处理好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高管理减排的能力,如加强能源管理,加强对各种保障设备使用过程的管理,减少浪费,减少单位旅客的碳排放量。同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机场实际情况,逐步引进低排放设备,实施碳减排项目。另外,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各类碳排放数据。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碳减排压力日趋增大,并蔓延至机场行业。相比航空企业,机场的碳排放量虽然占比非常低,但是碳排放源和碳排放管理却复杂得多。现阶段关于机场碳排放的研究还很少,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也不是很一致。所以,关于机场碳排放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本文只是一个开端。相信随着碳排放逐渐被提上议程,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类碳减排政策的出台,随着碳减排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会越来越高,但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建立机场碳排放的精确计算模型。另外,从长远来看,机场作为航空业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进行研发、设计也将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