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保问题备受民众关注。尤其在《新环保法》与“水十条”出台后,环保行业更是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外界普遍认为环保产业在国家利好政策支持下,一定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目前行业内还面临着融资少,盈利难等问题,甚至部分环保企业还处于债台高筑的境地,如何让环保企业走出困境成为了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
PPP开启环保产业新时代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大力推行PPP项目的融资模式,这也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在PPP模式的推广中,更加侧重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在近日举办第六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国家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表示今年我国经济下行,中央财政收入减缓,靠中央财政满足不了环镜治理所需的资金。所以,要将ppp模式应用到环保产业上来,开放环保市场,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让专业人才干专业事情,政府要打破市场壁垒,为行业创造条件,这就是环保PPP模式最根本的出发点,这对环保产业来说是一场革新。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间资本得到巨大积累。如果能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流入环保产业,不仅能缓解环保产业融资难题,而且使资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对此,赵华林认为政府要完善创新金融工具。政府带头出资建立环保产业的资金池,不仅要求放贷速度快,而且要低于银行的利率,如此一来就会吸引不少急需资金企业的关注。同时再兼顾好出资方的利益。这样,政府拨款在资金池中就会起到加杠杆的作用,政府投入1亿元能带动地方或者社会资金10亿元的资金流入。
另外,赵华林在会上透露,环保部最近试图建立国家的环保基金,旨在提升资金利用的效率,同时也会增加投入资金的回报率。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用于环境保护财政预算在2000亿左右,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所需要的财政预算就已接近8万亿。据估算,在未来需要十几万亿甚至是20万亿才能基本解决十三五的环境任务。
“如果没有PPP,没有新型金融工具,没有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内,将难以完成十三五环境保护的任务。”赵华林说。
ppp模式推广道长且阻
虽然ppp模式在环保领域的潜力被公众所看好,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环保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加上环保企业本身存在估值不高的情况,所以这对民间资本的流入形成了障碍。
北京国能中电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白云峰表示,ppp模式在环保领域推广中,可以更多吸引民间资金与境外资金的流入,但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很多资金方因为不了解环保技术,对环保团队的运营与项目的建设缺乏经验,不敢贸然投放资金。大部分人对环保产业只是“叫好不叫座”。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咨询部副主任逯元堂也曾公开表示,我国环保投融资面临主要的难题,就是大量的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需求难以融合,受PPP合作领域不清晰、缺乏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市场的公正性规范性不强、风险的防范机制、引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找到突破口和融合点。到底投在哪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为缓解这样的现状,对于推进环保PPP的具体措施,逯元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应构建投资回报机制。完善使用者付费的制度,包括一些价值、权益的确权和交易流转等方面,能够形成现金流,能够形成将来项目的投资回报。并且建立规范统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一些市场机制,包括一些招投标等制度的完善,实现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的构建。
其次健全社会资本投入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对一些同质、同类型的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避免将来由相互竞争而带来的风险;通过推进第三方的方式,来为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和风险的识别。
再次鼓励环境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常态化的渠道,对环保PPP项目提高授信额度和提高信用等级。
最后加强监管和责任落实,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将来对于社会资本的补贴机制,要把绩效作为衡量或者影响支付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考量。
此外,人才储备缺失也是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障碍。“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以工程实践为主,但目前环保行业需要则是不仅能动手画图,并且还能搞工程、搞研发的专业型人才,但我国现阶段缺少这方面的人才”白云峰说。
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支持,打破固有的科研体制。鼓励一线国企承担起技术推广与研发的责任,并且打破“唯业绩论”的僵化观念,多尝试来自环保企业与高校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