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的桃花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叠翠的茶园清气扑鼻,惹人心醉。“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宜都市结合山区实际,实施国家“小农水”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明确权责,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让6万亩荒山重披绿装,基地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国家实施“小农水”项目,宜都市趁势而上,将“小农水”与“大农业”相结合,选择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的农业大镇,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高起点规划项目,并从技术角度考虑,选择柑桔、茶叶、蔬菜等节水型农作物,替代高耗水作物,使山区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年来农村荒山荒田现象突出,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下,有的农户急需水利设施,但有的却不在意,想把水引上山、流到田,往往因一棵树、一分田而扯皮拉筋难以展开,工程建成后也往往因为责权不明而管理缺失。
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性强,对工程质量和后期管理要求高,必须有一定能力的法人单位为项目责任主体。宜都市按照先建管护机制,再建水利工程的思路,统筹实施“小农水”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户分散的责任地流转到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企业推进项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无缝对接,消灭灌溉死角,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
本着“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原则,项目实施前就确定项目区所在的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工程管护主体。工程建成验收后,再移交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并签订管护协议,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管护对象、管护范围。各专业合作社成员统一由市水利局技术培训,为工程正常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松木坪镇柑桔基地实施“小农水”后,四通八达的水管延伸每棵桔树根,水库的水被抽上山顶的大水池,然后自流灌溉,消除了过去天旱各抽各的水,电线满山绕,水泵够不上、挑水不划算的现象。基地增产增效同时,农民也通过赚取租金,加上平时在基地打工收入,挣得钱超过自己种地,实现双赢效果。
群众参与是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宜都市优先考虑农民利益,动员群众积极参加,要求施工单位在堰塘清淤、田间管道开挖、材料运转等环节,优先安排受益户参加投工投劳。专业合作社制定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制度》。为减轻农民负担,市里每年为各专业合作社安排5万元“以奖代补”管护资金,年终检查工程资产和管护情况,若有管护不力和人为毁损,视情节扣减补助资金。
小农水带来连动效益, 已实施的21个项目区,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村委会发展观光农业,合力产生互动,呈现农业观光旅游与生态家园共融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