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他们的绿色梦——记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2015-06-30 云南低碳经济网3310
核心提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显眼,但他们的作用不可或缺,也许,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的成绩不可磨灭,他们在低碳与节能领域,默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显眼,但他们的作用不可或缺,也许,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的成绩不可磨灭,他们在低碳与节能领域,默默地奉献着一切……

——题记

雨后初晴,云大校园被镀上了一层晶莹的绿色,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记者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南学楼,采访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俊。就这样,记者向一支杰出的科研团队渐渐靠近,听到了一曲风风火火的创业之歌,也结识了一群倾心科研、热爱绿色的专家学者。

在艰难中起步

张俊,一位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老师,他是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是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的领头雁。大学毕业后留校的他,一直热衷于节能环保事业。2010年7月,云南被国家列为低碳试点省份,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提出要着力打造“宜居城市、低碳昆明”,力争成为低碳时代的龙头城市。这条消息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张俊的环保热情,也萌生了他要建立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的念头。

丰富的工作经历让张俊懂得,要想事业成功必须拥有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的团队。在节能环保专家欧晓昆、孙珮石、周建伟和能源及国际问题专家瞿健文的支持下,一批热爱节能、低碳、环保事业的校内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在了一起,开始筹备建立研究所的各项事宜。2010年12月,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他们邀请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吕正红作为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两次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吴兴惠教授,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叶辉教授,工程技术研究院原院长孙珮石教授,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光学专家普小云教授,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所长、环境咨询评价中心主任欧晓昆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瞿健文副教授,材料专家王毓德教授,光电专家刘铸教授,新能源专家王海教授,电路专家周开邻教授等与张俊老师一起成为了研究所的中坚力量,他们开始为了一个共同的“节能环保”目标而奋斗。尤为可喜的是,随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的校内外研究人员参与到了节能所的工作中。

研究所成立后秉承云南大学“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实行“跨学科、开放式”的办所方针,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传播低碳理念,努力推广开发节能技术,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张俊和他的团队开始进行以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监测为核心的节能领域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相关领域的教学、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等。

然而,刚刚成立的研究所却面临着一个重大困难:缺乏资金。在编写能源管理师培训教材时,由于没有资金,编写过程遇到了瓶颈。严酷的现实让工作起步艰难。目标、希望、心愿,还有整个团队的创业激情怎能因此被泯灭?烦恼过后,张俊和他的团队毅然决然拿出了解决办法:自筹资金。

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拥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却因为一个相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他们知道在科研路上困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但他们相信只要有决心和信心,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资金筹到后,团队成员们激情迸发,顺利完成能源管理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开始进行能源管理师培训相关工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挑战中前行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在烤房节能器生产现场讨论换热芯的设计优化工作

他们的绿色梦——记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成立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促进科学用能、提高能效、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云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张俊和他的团队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及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统计制度研究、云南省十三五电力规划节能评估、云南省“十二五”节能灯推广渠道建设、节能技术研发及推广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为国家及云南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对云南烤烟烤房进行节能改造并规模化推广。

烟草行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然而烘烤烟叶能耗高,而且会产生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为了降低烤房的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研究所克服了诸多困难,先后设计生产了三代烤房节能换热器,并连续四年开展大量的烘烤试验,成功研制出了节能率超过20%的烤房节能器,并通过了百座规模的中试试验,最终取得成功。

在烤房节能改造实验现场做运行前的设备检查工作

据统计,云南现有密集烤房100余万座,如果这些烤房都能使用烤房节能器,每年就可以节约燃煤30万吨,可以有效降低现有烤房因燃烧烟煤或薪材释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5.9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4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12万吨,还能减少大量的粉尘排放和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相关的热能转换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

他们,研发了黄磷尾气余热锅炉。

在黄磷尾气余热锅炉改造现场讨论管道布设走向

云南黄磷产业占全国的60%以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黄磷尾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同时还有磷、硫、砷、氟等杂质。一直以来,磷化工行业都采用直排燃烧的方法处理黄磷尾气,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节能团队与云南功业锅炉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黄磷尾气余热锅炉。该锅炉对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让黄磷尾气“变废为宝”,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他们,与重庆节能中心合作,对四川省石棉县铅锌厂链条锅炉进行改造。

锅炉能效提升项目技改现场总结技改后的运行情况

改造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烧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广、烟气中有害气体排放浓度低、负荷调节范围大、灰渣可综合利用等优点,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节约了大量能源。据统计,该锅炉每年可节约燃煤约2450吨,可节省燃料费196万元。

他们还开发了沐浴余热回收器、高压变频球磨机电源……。而所有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了美国能源基金会、云南省工信委、云南省发改委的有关课题研究,为云南省的能源管理师制度建设、可再生及废弃化石能源统计制度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力提升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建所之初就走学科交叉之路,将物理学、材料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经济学、化学化工、热工以及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较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开展了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科集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不同单位、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在低碳与节能领域辛勤耕耘,该研究所真可谓是云南大学跨单位、跨学科,与政府、企业乃至国际合作十分成功的典范。

在希望中发展

以科研为乐,方能在其中孜孜不倦、钻之弥深。在张俊及团队其他负责人的带领下,云南大学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的成员以科研开发、服务社会为己任,团结协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他们一路执着地播种着理想,在云岭大地上默默耕耘、收获希望。

他们继续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节能与低碳的研究项目进行不懈探索。或许,生活就是一份沃土,你选择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目前,研究所已完成节能等方面的大量教材、培训方案撰写工作,培训了大批能源管理人员、耗能企业管理人员等,多项节能发明获得了专利授权,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国家标准密集烤房配套节能器推广》获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云南省赛区一等奖。……

累累硕果无疑给张俊和他的研究团队以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强调:“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他还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这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节能环保事业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下一步,他们将筹划建设以工为主,文理工交融,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学科以能源技术研发及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能源(节能)领域的咨询服务及政策咨询为重点,基本覆盖能源管理、能源监测、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审计、节能评估、涉能人才培养等基础能源领域的工作。

下一步,他们将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努力解决研究所能源技术人才紧缺的难题。他们将研发新的节能技术,推广已研发成功的技术,拓展咨询服务领域。建立有影响的能源技术推广网络及渠道,设立能源技术展示中心及培训中心,力争建设省级能源监测中心。

下一步,他们将充分发挥云南大学的品牌优势,聚集一批具有较好学术及技术基础、较强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力争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服务于一体,在国内能源(节能)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东南亚南亚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机构。

他们将继续担当重任,在低碳与节能这片钟情的热土上跋涉,在深奥的学术领域,长长的科研之路上躬耕探索,朝着既定目标一步步迈进,为国家、云南以及云南大学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不断被张俊及研究所另外几位老师最平静和朴素的话语打动。作为科研工作者,他们平静而低调地对待所取得的成就,但在科研上,他们却仅仅因为热爱节能环保事业,拥有了敢做敢为的气魄和胆识。四年多的时间,从一穷二白起家,到建立了一支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团队,他们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和家乡。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