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务院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报告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他表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宽带通信网络,到2015年3月,长途光缆线路长度接近93万公里,光纤接入到户/办公室(FTTH/O)端口达到1.86亿个,全国93.5%的行政村开通宽带,移动通信基站达353.9万个,固定电话、固定宽带、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2.5亿、2亿、12.9亿、6.5亿,其中4G用户超过1.6亿。
在谈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展情况时,苗圩介绍,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两化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实施重大工程,推动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转型;创新工作机制,推广普及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坚持多措并举,以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试点示范,引领制造业生产方式持续变革;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两化深度融合支撑服务能力。
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苗圩承认,尽管当前阶段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与信息网络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相比,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两化深度融合的需要,宽带网络速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薄弱,标准和知识产权缺失、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相对缺失,跨学科、跨领域政产学研协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数据共享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应用、保护和开放缺少统一规定。
——政策缺乏合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产品、安全、应用协同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体系不健全,支持融合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
——制度和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新业态、新模式,电子商务、数据开放、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等新业务健康发展亟待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推动两化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苗圩分析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
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
——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
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不断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苗圩表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是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适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把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活力、促进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超前布局,推动网络长期演进和技术升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业、应用、安全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技术领先、产业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