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不仅是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这里还生活着500多万高原儿女,他们不仅是高原的主人,更是高原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青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在青海,青海这个国家、甚至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青海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不易,破坏后恢复则更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青海,其最终目标是和全国同步迈入小康。它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又不对未来的需求构成危害。
生态观察
一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明确,信心坚定。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以破坏生态、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动下调经济增速预期指标,将“十二五”规划预期经济增速由12%调整为10.5%,将2014年预期增速由10.5%左右调整为9%,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
这种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心并不仅仅停留在青海的决策层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广大群众是当然的“主角”。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我们的前行之路才能筑牢夯实。
二
今年初春时节,走进青海南大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林场,林子深处不时能看到贴在树木上保护环境的汉藏文宣传公告,当地牧民群众捡拾垃圾的身影随处可见。沿线30公里的路边,每隔不远就能看到装满垃圾的编织袋。
这个由43名牧民组成的义务环境保护小组,每年在农闲、牧闲季节,组织3-4次大型环保行动,钻山沟、蹚河流,足迹踏遍了整个林区。白扎乡巴麦村牧民桑珠说:“我们大家都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保护环境卫生,共同维护我们家园。”
林场深处尕尔寺脚下,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最真实的写照。
喇嘛闹拉神山民间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澜沧江支流布曲河源头。五年前,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村委会划出这片草地作为保护区,并规定:凡在神山采挖虫草和捕杀野生动物的,罚一头牛,并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对保护神山突出的牧民,奖励一头牛。已经先后有10名牧民受罚,16名牧民受奖。
环保志愿者曹倩经常和“爱自然QQ群”的成员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爱鸟周”活动期间,到植物园开展爱鸟宣传活动,发现个别树木受到人为破坏之后立即找来植物园负责人就防护树木采取了有效措施,受到群众好评。每年他们还组织环保志愿者去青海湖畔、农牧区,捡拾各类垃圾,将垃圾装进纤维袋,然后协调当地环保部门,将垃圾集中处理。今年初夏,在青海湖畔开展的保护湟鱼活动,他们募集善款3万余元,拆除了河道障碍,为湟鱼洄游产卵打通通道。
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办事处社区设置了废旧电池兑换点,用洗洁精、洗衣粉、香皂等日常用品兑换废旧电池,目前已兑换废旧电池几千节,这项活动深受周围群众的欢迎。每年暑期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组建的24个环保科普小分队深入农村,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在农村广泛传播,收到了较好效果。去年暑假,活动先后在全省15个县的103个村开展,活动涉及农户8000多户,发放环保宣传材料3万多册,覆盖村民8万人以上。
无论是在省城西宁,还是在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玉树,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在青海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并越发成为共识。
“文明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农牧区、进街道、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环保、低碳理念正以各种形式在青海各地迅速传播,一批批环保志愿者营运而生。“我愿家乡绿起来”,成为所有青海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我省各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民间环保人士、环保志愿者,他们自觉地担当环保参与者和环保低碳生活的义务宣传员。
年初,记者因环湖地区群策群力保护湟鱼一事前往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采访。
越野车还没驶进沙岛景区,“爱我青海,保护湟鱼”“依法治鱼,保护湟鱼资源”“依法兴鱼,造福子孙后代”的大红横幅已清晰可见。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拉华才仁不停地用手固定着因风吹起的横幅。3年的义务护鱼员,让拉华才仁对这份“差事”甚感自豪。拉华才仁说,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这里的每一个“精灵”。
6月中旬的一天,因干旱少雨,刚察县境内一段洄游通道出现断流,成百上千的湟鱼被搁浅,情况危急。哈尔盖镇塘渠村的几十名牧民闻讯赶来,与渔政干部一起,在一辆皮卡车后斗上铺上塑料布搭起简易“鱼池”,抢救了成吨的湟鱼。
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59岁的牧民斗格加是青海湖畔的野生动物义务监测员。斗格加说,保护附近草场上的普氏原羚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
目前,在青海湖周边像拉华才仁、斗格加这样的义务监测员有40多名,多数都是来自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牧民。劳作之余,他们积极参与大天鹅、普氏原羚、湟鱼等多种野生动物的保护。
记者了解到,仅从黄河源附近的曲麻莱县200户牧户的调查中得知,每年自然草场退化33.4万亩,目前已退化草场900多万亩。为此,曲麻莱县成立了黄河源头环保组织,成立100个黄河源头环境保护站,草原管护人员达662人。
在治多、杂多、囊谦等地,牧民自发组建的近10个民间环保组织,为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做出了不懈努力。
环境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需要不断提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我们欣喜地看到,环保低碳理念正在青海大地广泛播洒。
从河湟谷地、到环青海湖地区、到柴达木盆地,再到三江源地区,全省各州地市每一个角落,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生态环保的“名片”一张比一张靓丽,生态环保的乐章,一首比一首激昂。
生态论坛: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所有的人每时每刻都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垃圾应该放到哪里、田间地头的秸秆该不该焚烧、山野的树木能不能砍伐、湖里的鱼能不能捕捞、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该不该猎取等等,可以说生活处处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抑或是破坏有密切的关系。由此不得不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公民环保意识的强弱、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程度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纵观世界各国的环保实践表明,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在于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的基础则是公民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如果没有广大公民的参与,尽管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也很难由理论走向行动。因为生态文明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要靠培育和实际行动。因此,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就显得十分迫切。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如果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措施就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普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理念,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文化观和道德观,努力使广大群众养成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这对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