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江苏海门坚持生态红线、生态景点、生态园区、生态文化、生态质量“五张图谱”一手抓,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体等“九大行动”,绘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路。
“五张图谱”环保立市 江苏海门绘就绿色生态路
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被党和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要求和期望。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环境美”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涵,应该要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全省人民拥有美好宜居的生活家园。2014年5月16日,海门市经国家环保部审定,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应有之义。
海门做到了。数据显示:2014年,海门实现财政总收入161.88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57亿元,同比增长12.1%,位列南通首位、全省第七。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捷报频传:去年,海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跻身全国首批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市,最有份量的则是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门步入生态快车道,是其多年坚持生态红线、生态景点、生态园区、生态文化、生态质量“五张图谱”一手抓,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体、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清洁海洋、绿色海门“九大行动”的结果。
年初,海门市长杨曹明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继续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系,让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海门的“金字招牌”。海门市委书记姜龙亦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海门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生态红线与生态景点一抑一扬
2014年底,海门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全市生态红线保护的通知》,划定江海风景名胜区、海门长江饮用水水源、蛎岈山牡蛎礁等12个保护区,总面积199.04平方公里,占海门市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据了解,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其中一级管控区2.48平方公里,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196.56平方公里,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此外,海门市还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考虑到红线区域在发展上受到的严格限制,去年海门市财政拿出4亿元用于生态红线区的补偿和修复。
在项目审批上,环评考核在海门毫不含糊。据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在2014年,因环评环节通不过,海门市就否决或劝退项目34个,“红线就是红线,有不少投资数亿元的‘香饽饽’我们都放弃了。”海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当地去年实施16个重点减排项目,查处违法企业62家,整改企业120家,关停企业7家。
这两年,海门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多达近30亿元。其中,在城乡建设、景点打造上的投入不菲。在城区,海门启动了江海文化公园、城西公园、兴港公园、民生公园、东洲河绿化景观带等“四园一带”建设,完成了张謇大道、沿江公路、长江路等城市干道绿化配套,以污水截流、河道疏浚、美化绿化为主的绿环水绕工程也相继开展。
城区大变样,农村也是旧貌换新颜。在常乐镇官公岛上的现代农业园区里,一位当地村民指着不远处的亭台告诉记者,自家的土地流转出来后,镇上和村里集中整治了河道,村容村貌好了,自己没事就来河边亭子里下下棋、打打牌、钓钓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统计显示,2014年,海门组织实施园林绿化项目42个,建成省级生态村、三星级康居乡村15个,新增城市绿地87.66万平方米,新增成片造林2.2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超22%。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软硬兼施
环境友好型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在海门市东南角,与上海崇明岛隔江相望的地方,坐落着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几年前,这里还是片不毛之地,现如今,香港浸会大学海门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海门分院、瑞斯生物医药等17家创发型企业或科研机构纷至沓来;园区内人来人往,数十栋高层次人才公寓已经满员,绝大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创新创业人员。他们从事的大都是环境友好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海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420亿元发展到831亿元,年均增加100亿元、增长18.6%,保持南通领先。这是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力量。而一切意识、习惯、理念只有沉淀为文化的东西才会恒久。
海门市委书记姜龙表示,当前,海门正处于决胜“十二五”、迈向“十三五”的关键节点上,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而优化生态环境则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海门坚持走环境优化增长、生态倒逼转型的发展路径,不断地在干部群众中间传递、灌输、弘扬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实践成果、实际行动致力于建好绿色家园、守住碧水蓝天,让海门人民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新鲜的空气、享受更宜居的环境。
制度是文化的基石。如前所述,海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抓好项目审批工作,坚决不引进、不上马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强化环境执法,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开展更严格的环境执法行动,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工业项目、污染治理之外,海门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也极为重视。海门是近代着名实业家张謇的故乡,张謇故里祠堂自然成了海门的文化符号。包括张謇故里祠堂、余东风城老街、大桥镇清代民居等在内,均被当地划定为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区得到了保护修缮。早在5年前,该市还制定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古树名木档案,明确管护责任,划定保护范围,统一挂牌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率为100%。
“市民出门500米到达绿地,十分钟接触自然。”这是海门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走在市区街头,一个个小游园不经意间就出现在身旁。按照海门市住建局一位负责人的说法,这是“见缝插绿”。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小憩的市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其中一位用时髦的话对记者说,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方面,他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市民真切感受的背后有着坚实数据的支撑:在海门23.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0.04%,绿地率达37.66%。
今年,海门还将进一步挖掘江海生态资源,打造生态靓丽品牌,建设一批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一个具有江风海韵特色的滨江临海型生态文明城市,已初步呈现在百万海门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