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能源互联网催生能源市场新格局 助推一带一路发展

   2015-07-03 中国节能网1970
核心提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的是,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 “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传承发展,不仅为沿线各国优势互补、务实合作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而且也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产能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增长点。

“一带一路”加速“中国制造”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从发展空间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具有不同禀赋优势,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农业、工商、能源、通信、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必将成为拉动我国及周边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的是,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装备“走出去”,也将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际合作的有力支撑。 这两个重大战略部署,既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的重大机遇。在众多支撑产业中,我国装备和产能国际合作已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据统计,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是当前我国装备“走出去”的重点领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菜单”越来越丰富,将覆盖特高压、4G、国产“云计算”装备等领域。

互联互通催生能源新格局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作为一种终端能源消费形式,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全球领先的能源技术、装备大国,“一带一路”战略让我国的能源工业有了更多机会走到国际合作的前台,“中国制造2025”将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形成能源新格局。这无疑为电力能源革命提供了新机遇。

很早之前,我国专家就率先提出,要利用清洁能源构建地球村,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曾在联合国会议上就以全球视野研究思考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作了主旨演讲,指出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将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以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向世界描绘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美好蓝图。

按照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通过发展特高压电网技术,将连接 “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和各洲、各国大型能源基地及各类分布式电源,能够将存在时区差、季节差的各大洲电网连接起来,突破资源瓶颈、环境约束和时空限制,将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送到各类用户,实现风光互补、地区互济,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损失、降低社会成本。无论是从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角度,还是从化解能源危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角度,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世界能源变革趋势和电网发展客观规律,将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发挥全局性、战略性的引领作用。这一能源开发战略布局,有利于从根本上带动发展,消除贫困,促进和平。

中国周边国家一次能源资源丰富,与中国互补性强,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电网互联互通潜力大。能源互联互通不仅将实现跨国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基于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互联网将成为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带一路”能源的互济,将为国家和为全人类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4条国际互联特高压和超高压直流线路也进入了可研测评阶段。目前,我国正在亚洲、非洲、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开展电力项目合作,足迹涉及巴西、肯尼亚、巴基斯坦、尼泊尔、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多个国家,电力建设正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的桥梁与纽带,中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领者姿态也愈发清晰。

校企协同助推能源技术革新

全球能源互联网对未来的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同时也给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和科研机构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电网范围从国家和地区扩大到覆盖全球,需要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大容量、远距离输送和并网运行的间歇性、波动性,应对恶劣气候条件下电网建设、设备运行维护等多种挑战。必须在清洁发电、特高压电网、大容量储能、信息通信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解决好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

在这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能源革命面前,单凭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国家之间共同协作,建立企业、院校、政府高效联动,协同配合的合作机制,实现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知识生产的高地,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交汇点,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智力资源充沛、组织结构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一带一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科技发展之路,需要创新引领和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创新文化建设、平台搭建、人力培养和智力支持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大学电气学科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特色,拥有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山东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特高压技术研究的高校,并拥有一批与电力技术相关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国家电网等有关单位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被高效能的转化和传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这个问题,山东大学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通力合作,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希望通过共同研究,破解难题,促进不同地区间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和能源互联。协同创新中心以全球的视野,从战略高度,来研究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该中心将着眼于能源领域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一方面做好“协同”,避免双方资源的简单叠加,努力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实现“1+1>2”的良好效益,共同探索协作共赢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做好“创新”,在学科和科研方面加强融合,开展综合性研究,积极在领域内“占位”和“升位”,争取在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的概念,这就决定我们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贯彻创新,用创新的方式来做好这项创新的事业。山东大学和国家电网及相关单位通过全方位合作,能够尽快占领这个领域内新技术的制高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好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高压技术和打造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美好愿景更好地结合起来,造福全人类,造福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