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INDC),正式提出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计划。至此,中国、美国、欧盟三个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方均已提交承诺,这使得全球对于在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缔结一份新减排公约抱有越来越大的信心。
在专家看来,这份极具力度的承诺将产生全球影响,涉及数十万亿元的低碳产业投资。可以说,一个史上罕见的绿色发展蓝图已经由中国绘就。
广受关注的“突破之举”
为促成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联合国要求各国提前对2020年后的减排行动作出主动承诺,也就是INDC。在我国递交的文件中,除了重申关于在2030年左右使国内碳排放量停止增加的承诺外,还首次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至65%。
对此,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高级顾问布莱恩·迪斯在内的国际政界人士迅速表示欢迎,环保组织也高度赞赏。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给本报记者的声明中,该基金会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认为,中国的INDC文件超越了此前国际公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政治上的突破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提交的INDC文件中,不仅有目标,也从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十多个方面,将未来15年的行动具体化,其中甚至开宗明义地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WWF据此认为,中国将为低碳发展目标赋予法律约束力,这将大力推动其承诺的实现。
减排力度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此次提出的减排承诺极具含金量,对于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极有价值,而且减排目标丝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甚至更加有力度。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诉记者,中国的INDC目标,意味着2030年时,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预计将比2005年增加10亿吨标煤以上,是欧盟的2.5倍,因此而减排的二氧化碳量每年接近20亿吨。
在与发达国家做对比时,李俊峰从三个维度出发,点明了中国此次减排承诺的力度。
首先,从各国碳排放达峰时的人均GDP水平出发,欧盟是2万美元,美国是4万美元,而中国到2030年预计在1万美元左右;换成人均碳排放水平,美国、德国、英国达峰时分别是19.5吨、14.1吨和11.3吨,预计中国届时不会超过10吨。这表明,中国比这些国家更早地为碳排放绝对值设定了限额。
从碳强度下降速率来比较,中国或将成为主要国家中下降最快的一个。李俊峰说,中国在INDC文件中提出,到2030年使得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60%到65%,这意味着这25年的年均下降率必须保持在3.6%到4.1%。而根据美国和欧盟的历史表现与未来承诺,自1990年以来,他们年均降幅均为2.3%左右,低碳转型表现最突出的英国也仅为3%。着眼未来,欧盟、美国从2005到2030年间的年均降速约为3.2%到3.6%之间,也不及中国。
李俊峰表示,迄今为止,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时面临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的,发达国家均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后才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因此,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对转型发展形成倒逼效应
由于我国预计将通过各种法律途径强化低碳发展目标的约束力,因此可以说,INDC势必将对于中国的转型发展形成越来越强的倒逼效应。根据INDC所描绘的低碳蓝图,未来15年,无论是实现排放达峰的目标,还是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都会极大地刺激低碳相关投资,刺激绿色产业的发展。李俊峰表示,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间,我国将新增核电装机1亿千瓦、水电装机1.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3亿千瓦、风电装机4亿千瓦。届时,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预计将达到4万亿度,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总发电量。
总体上,未来15年,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发展非化石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产业的总投资,可能会超过40万亿元,形成产业规模23万亿元。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成INDC的目标势必有助于减少煤炭和石油等的消费,显著降低各种污染物排放,为改善环境、特别是改善大气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气候项目主任詹妮弗·摩根说,中国作出INDC承诺的最大动力是应对持续的空气污染、遏制气候变化影响、增加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他说,中国的承诺将使自身受益,并为全球应对气候挑战行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