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碳交易全国统一市场将出: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超过欧盟两倍

   2015-07-07 中国企业报 2090
核心提示: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美国环保协会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超过欧盟两倍。

在历经了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后,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将呼之欲出。

在“2015(第六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透露,中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首批试点行业将包括钢铁、电力等6个行业。争取在2016年或2017年实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蒋兆理称,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碳市场交易量可能涉及20亿至30亿吨。如果考虑期货,交易金额可达400亿元至1200亿元。

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美国环保协会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超过欧盟两倍。

最快2017年实施

蒋兆理表示,在阶段性部署方面,2014年至2015年为准备阶段。2016年至2017年确保各个环节的落实到位,初始分配,启动运行。2017年至2020年,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范围上基本覆盖全国。

“2020年以后将是完善和拓展阶段,将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蒋兆理说。

此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副处长王庶也曾对外透露,“希望能够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据悉,自2013年6月以来,中国相继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重庆建立了7个碳交易市场。随着碳交易试点的顺利推进,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更为紧迫。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继续深化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截至2015年5月25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过20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7.1亿元人民币。

从2011年11月起,国家发改委即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7个省市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随着7个试点省市全部相继启动交易,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2014年7月,5个先期启动交易的试点省市顺利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96%以上的控排企业都能足额清缴配额,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上,国家政策一直在不断加码。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同时,组织专家结合“十三五”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分解,对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覆盖范围、国家和地方总量设定以及配额分配等问题开展研究。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下一阶段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请报送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的通知》,大力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工作。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组织专家对全国各地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进行了联审,同时部署地方启动编制2012年和2014年温室气体清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保障措施,将清单编制工作常态化,为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奠定基础。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本月末,中国将宣布41万亿的减排计划,2015年将是低碳发展的转折点,2020年以后将发生实时性变化。

重点行业需要“紧咬牙关”

看起来只是个数字的交易,实际上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构成,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将纳入交易市场。

以湖北省为例,根据《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与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纳入交易的企业主体是本省行政区域内综合能源消费量6万吨标煤及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共计138家,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纳入行业排放占全省碳排放35%。

而成为控排企业,意味着生产经营的成本增加,调控企业生产经营的“看不见的手”,除了产品、原料、资金、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之外,又多了碳市场价格。

减排做不好,企业将面临考验。李新创认为,节能求效益,环保求生存。

在钢铁行业,李新创表示,从能效指标上看,中国企业的能效比国际平均水平要低10至20个百分点。而在中国的钢铁行业中,落后企业的排量比先进企业的排放要多出10倍,二者的单位环保成本也要相差100元。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钢铁行业的环保水平不断上升,但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全国工业行业中所占比例却呈现扩大态势,分别从2005年7.2%和11.6%,扩大至2013年的13.9%和18.9%,对环境带来的负效应加大。

更让人“揪心”的是,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近日表示,“十三五”还要继续设立强有力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力争实现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