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是光鲜亮丽的,那么这可能只是因为,城市人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被运到了城市边缘——大多数城里人看不到这些地方。“垃圾围城”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而垃圾处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垃圾分类。村镇的垃圾分类,任务尤其复杂艰巨。从村镇入手,进行垃圾分类治理,上海松江区泖港镇对此已探索了三年,也有了一套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
村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具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先天优势:一方面,村镇的居住区人口较少,相较于市中心的大型住宅区,更加便于管理;另一方面,村镇具有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住宅区中各个住户彼此熟识,这也为居民自主垃圾分类的督导与监管提供了便利条件。
笔者采访了上海市松江区村镇垃圾治理的环保达人陆肖琴、上海市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吴主任,总结松江泖港镇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以期为城市社区垃圾管理提供建议。
建立完整的垃圾治理链条
2011年底,泖港镇通过了上海市生态镇的考核验收。那么,该如何持续维护好“生态”?2012年4月,致力于推动村镇垃圾治理工作的民间人士陆肖琴,带着她的相关治理方案,来到泖港镇政府。二者几经商讨,一拍即合。
垃圾治理,应该形成一条收集、运输、处理的完整链条。陆肖琴表示,“开展村镇垃圾治理,不应仅关注居民的垃圾分类、社区内的分类驳运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垃圾在运出居住区后,要及时衔接环卫公司的分类收运系统与终端分类处理系统。”
这正是泖港镇模式的首要环节:在住宅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实施之前,陆肖琴与泖港镇政府就开始着手落实泖港镇垃圾分类收运、终端处置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在垃圾运输方面,泖港镇政府与环卫公司、松江区政府多次协商,通过三方拨款,在2013年6月,购置了一批4.5吨级的湿垃圾专用收集车,并初步确定了镇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集中存放点的位置。
与垃圾运输的硬件配备相比,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起来则相对烦杂许多。据吴主任介绍,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目前乡镇一级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置设备较少,泖港镇的干垃圾通过环卫运输车,运至区级垃圾处理点进行集中处置。因此,对干垃圾处理,泖港镇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设中小型垃圾分类压缩站、中转站,在镇一级尽可能完成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
然而,在湿垃圾的处理上,其长距离中转和运输,会带来诸多问题。当下,松江区政府大力鼓励村镇自行处理、降解湿垃圾。而陆肖琴也一向认为,偏远村镇的生活垃圾,应当得到最大化自治。就地处理,与其理念不谋而合。
2012年4月,陆肖琴向泖港镇引荐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的团队。何品晶同时是住建部村镇司农村垃圾处理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2013年初,泖港镇与该团队合作,拨款购置了一台日处理10吨湿垃圾的终端处理设备,主要采用利用物理堆肥的方式,回收处理湿垃圾,以期实现镇内湿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循环利用。该项目陆续通过了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申请等多项审核,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在建成之前,泖港镇的湿垃圾暂与镇内的水葫芦治理点并行处理。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开展
较完整的垃圾治理链条初具规模后,就有基础着力推进居民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了。2013年6月,陆肖琴向泖港镇提出申请,在镇内16个村委、2个居委中,各选择一个做分类试点。通过与村委、居委负责人的沟通与商谈,当年9月,陆肖琴确定了腰泾村、南乐小区两个试点区,并根据二者的居住形式、在地人员架构等情况,分别设计了具有可行性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腰泾村试点
腰泾村是泖港镇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第一站,该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全村共有629户,常住人口约2000人。在这样一个大型村落中,推广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的强度、范围与时长都颇具挑战性。为此,陆肖琴本人,以及泖港镇政府、腰泾村村委等机构都做出了非常具体的努力。
首先,在垃圾分类的标准制定上,腰泾村采取了上海市通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将居民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四类: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玻璃(通用标准为可回收垃圾,但经过前期垃圾组分分析得知,村内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垃圾主要是玻璃制品,为减少混淆、使村民尽快掌握分类要领,宣传时以“玻璃”代表可回收物类垃圾)。
其中,玻璃和有害垃圾由居民积攒在家,每月月末由保洁人员上门回收,暂存在村内垃圾房,在统一回收日,由镇环卫公司收运至镇集中存储点;干垃圾、湿垃圾则要求做到“日产日清”。居民日常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就是将干垃圾与湿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其次,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硬件配备。腰泾村的村委会为每户居民配备了一对干湿垃圾分类桶,桶的颜色、桶面宣传内容和上海市标准一致。工作人员以发放垃圾桶为契机,也对村民进行上门一对一的宣传指导。
图1 腰泾村住户门口的分类垃圾箱
在居住区开展垃圾分类,是日常性工作,必须要有长期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为此,腰泾村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小组,下设指导员、志愿者与保洁员三支队伍。指导员队伍的构成人员主要是村委会成员,志愿者队伍由村内的退休干部、教师自荐而来,保洁人员则是原隶属环卫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这三支队伍,村委会安排优先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垃圾分类基本方法,再以之为基点,在全村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图2 泖港镇生活垃圾分类社区指导站之一
有了上述工作的基础,陆肖琴与垃圾分类工作小组的成员,开始在村中开展实实在在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腰泾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了乡村熟人社会的特质,着重前期上门宣传、中期督导、后期反馈指导等环节。
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腰泾村的每个垃圾分类志愿者被平均分配了一定户数的任务,志愿者一对一地上门宣传,手把手地教会村民垃圾分类方法,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在正式开始分类的第一个月,志愿者、指导员每天协同保洁人员,挨家挨户对住户家门口的垃圾桶进行分类回收,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与此同时,志愿者对分类不合格的住户当场进门指导,对积极配合工作的住户则给予鼓励、称赞和夸奖。为了更好地建立督导反馈机制,志愿者还要根据住户的垃圾分类情况填写《户分类实况表》,详细记录每户垃圾分类的情况,事后依据《实况表》的统计数据,按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入户再宣传。
除了上述这些一对一的宣传指导,腰泾村还充分利用了村内的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横幅、腰泾小报等形式,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并开展了一系列年度垃圾分类先进家庭评选、大型知识培训等活动。如今,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了腰泾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即便是麦秋等繁忙时节,腰泾村的街道依然整洁利落,每家每户排列的分类垃圾桶,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3 腰泾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
南乐小区试点
南乐小区是泖港居委的一片老居民区,现有住房6栋、居民84户。经过前期的调查考证与多方探讨,陆肖琴于2014年2月确立了南乐小区垃圾分类的运行方案——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
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这一方式,在台湾地区、日本等地早有实施,而且效果显著。台北市自1996年起就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市政府将原先固定放置在街道边的垃圾桶全部撤掉,改由垃圾车定时定点到居住区回收。居民上街一般都自带垃圾袋,将垃圾带回家里,等垃圾车到了才可以丢,或亲自到垃圾分类点投放。
陆肖琴受此启发,决定在小区开展这一形式的垃圾处理工作。与腰泾村独门独院的分散型居住形式不同,南乐小区属于多层密集型居住区,单纯套用腰泾村由保洁上门回收垃圾的工作方式,难以奏效;相反,如果仿照台北,把小区楼栋前的垃圾桶统一撤掉,让小区居民在规定时间内到定点的分类回收垃圾桶中投放垃圾,将能极大地加强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督导效果。
由此,经过陆肖琴、泖港镇社区中心、居委会、物业、环卫公司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涉及的各方多次商议,南乐小区定点定时投放垃圾的模式最终确立下来:小区内楼栋前常设垃圾桶被撤除,只在早、晚固定的两个时间段在小区2个入口处定点放置4分类回收桶,其余时间小区内无垃圾桶存在。小区居民每天除了在固定的时间段(早6点半-8点,晚5点半-6点半)内,可在志愿者和保洁人员的指导下到定点的垃圾桶分类投放垃圾,其余时间都将垃圾积攒在家,不可随地投放、堆置。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保洁员负责在每天固定投放垃圾的时间段内,到垃圾定点投放处值班,保洁人员进行垃圾的辅助分拣,志愿者则依据分类情况给予鼓励或现场指导,并记录《户分类实况表》,记录的结果一方面用在小区的宣传栏中公示,以增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供给后期分析,进行进一步督导反馈。
除此之外,保洁人员还要负责日常巡视小区,及时把公共部位的垃圾包清除,保持小区的整体美化。
图4 南乐小区住户门口的分类垃圾箱
相较腰泾村上门回收垃圾的模式,南乐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由于涉及对居民投放垃圾时间、地点的限制,推进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陆肖琴、居委会和志愿者团队、物业保洁团队做了更多工作。
南乐小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的开展,经过了“撤垃圾桶--定点投放--入户回访”三个程序。2014年2月,垃圾分类志愿者围绕“撤桶后定点投放垃圾”这一主题首次进行入户宣传,向居民介绍撤桶与垃圾分类的意义,以获得住户自愿的认同与配合。
根据居民反馈结果,南乐小区于3月1日正式撤桶。3月中旬,志愿者团队第二次入户宣传,围绕“小区实行定点定时投放垃圾”主题,开展民意调研。根据调研结果,4月1日起,南乐小区正式实施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模式。4月25日,志愿者团队依据4月的监督状况(以《户分类实况表》为主,以居民反馈为辅)再一次入户开展回访工作,对分类成效较差的用户进行针对性宣传,并吸收住户的反馈意见,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图5 南乐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栏
自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模式后,南乐小区的垃圾分类治理收到了良好成效,小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久前,这个小区还获评上海“市级文明小区”。不止于此,泖港镇政府、泖港居委会还特别注重对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在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入户摸底、宣传、调研等工作后,2014年底,响应上海市号召,南乐小区开始推行“绿色账户”,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回收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如今的南乐小区道路整洁清净,市民都已经形成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习惯,随手乱扔垃圾基本成了历史。
图6 南乐小区“绿色账户”实施布告
泖港镇模式的现状与前景
时至今日,腰泾村、南乐小区两个试点的垃圾分类工作势头依然良好,通过多方努力,居民基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当下普遍的垃圾集中二次分拣,被居民自主分类、保洁辅助分拣所取代。
腰泾村和南乐小区的经验在镇级层面逐步扩展,据吴主任介绍,当下,泖港镇居住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已经在16个村委、2个居委中全面铺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2015年松江区示范小区创建推进名录中,泖港镇入选了9个居住区,其中曹家浜村、南三村、建设苑等都接受过陆肖琴的亲自指导,复制了腰泾村、南乐小区的垃圾分类模式。“通过一个居民区的精细化治理范本的建立,使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优势得以彰显,由此推进该模式的逐渐扩展,甚至最终能够成为镇级甚至区级层面的政策,这种由下而上的治理改革往往要比自上而下的强压更有成效,也更能做到因地制宜。”陆肖琴在总结自己开展村镇垃圾治理的工作经验时谈到。
“村镇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最重要的还是基层建设与宣传指导,急功近利的话只能是背道而驰。”吴主任也颇有感触地说。
的确,在泖港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回收宣传标语。“我们把居住区所有的垃圾箱房都彻底翻新了一遍,就是为了提升居民分类回收垃圾、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
图7 泖港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之一
如今泖港镇已斩获了“全国文明镇”、“国家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国际健康镇”四项殊荣,垃圾分类治理也成了该镇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问及泖港镇模式日后的发展前景时,陆肖琴表示,自己不会再插手腰泾村、南乐小区等居民区的垃圾治理工作:“我的任务是,辅助泖港镇建立起一条畅通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链条,并在住宅区创立起前端垃圾分类工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依靠的是在地人力资源的自治、政府和环卫公司的三方配合,我只是高效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引导者,当模式真正建立起来之后,我就应当退出了。”
待泖港镇全链条闭合完整并得以完善后,与业内各板块专业团队强强联手,以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能力去拓展、推广泖港镇模式,将是陆肖琴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吴主任则强调,垃圾分类的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工作不能懈怠。“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泖港镇开创了上海市村镇垃圾治理的新模式,但在最初的新鲜浪潮过后,如何将这种模式保持、深化下去,将是日后工作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