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访谈】中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 将促产业转型升级

   2015-07-09 中国经济时报3450
核心提示: 继今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后,据有关人士透露,正在制定的国家 “十三五”规划,将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显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

继今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后,据有关人士透露,正在制定的国家 “十三五”规划,将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显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不过,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技术,更需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又有哪些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中国企业能否借这一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得到一些机遇?我国治理生态的力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治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但成效好像不是很明显。你认为中国治理生态的速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王文:根据美国几所著名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个指数列表所列的世界13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中,中国环境表现综合排名为第116位,在空气质量上的排名只在第128位。2013年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空气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高达62.5%。此外,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可以说,我们的环境压力很大。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但真正落实起来,行政监管手段还是显得很乏力。国家环保部的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25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12亿元,增幅近3倍。但是2011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比2010年下降了9.4%,仅占当年全国 GDP的1.2%。“十二五”期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已达9516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到3.7倍。虽然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上升趋势,但与国际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治理生态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生态环境已经如此恶劣,那么,你认为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重点做好哪些方面工作?有没有好的城市转型案例和大家分享?

王文:我认为应该重点改善恶劣的空气质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一直被雾霾所困扰,空气污染极其严重。长期如此,这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政府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改善恶劣的空气质量,决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同时开展实施用水政策,引导“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称,坚决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计划到2016年1200家工业污染企业退出北京。此外,动物园服装城与大红门服装城的迁移使北京的交通压力改善很多。同时,北京市将再造平原森林11.6万亩,分布在大兴、通州等12个区县。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1.6%,林木绿化率达59%。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信息称,上半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共88天,同比增加了9天,其中一级(优)天数23天,同比增加了7天;共发生空气重污染16天,同比减少9天。各区县空气质量也均呈现同比改善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才、技术,更需要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王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环境保护工作者运用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还需要努力引入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领域。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政府治理环境的投入受到制约。同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各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在财政分配上处于弱势。环境治理是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应,各级政府往往会以资金筹集与偿付能力为由,对环保资金投入不增反减。由此看来,拓展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但另一方面,调动社会与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社会资金吸纳到环境保护中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尤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大潮中,要真正治理好环境,更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是要多利用金融杠杆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能力,发挥社会力量。针对目前生态建设资金的瓶颈,中国能够以创新模式寻求一种生态金融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哪些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呢?

王文: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使同等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贡献最大化,并把人类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小,所以国内产业将会逐步转型、变迁、升级,绿色环保产业正在取代高污染和高消耗的产业,演变为主流行业。绿色建筑、节能照明、电力设备节能等绿色环保领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绿色建材及绿色建筑是解决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丰富的风电、核电、生物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资源也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削减对自然的损害,从而真正达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除了国内产业的机遇,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国内产业又将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得到哪些机遇呢?

王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极大的便利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将为国际产业发展提供机遇。比如,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外设厂生产,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减轻生产对国内环境造成的压力,弥补在本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紧张。国内企业还将能够通过更加宽广的合作与贸易途径购进原材料及能源物资。此外,国内企业还可以引进国际上的绿色环保先进技术,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减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提升产品质量,完善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还可以引进外资,投入到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形成良性的循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