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构筑相融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创建“沙县模式”

   2015-07-13 三明日报2930
核心提示: 福建沙县近年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沙县模式”。

福建沙县近年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沙县模式”。

  构筑相融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创建“沙县模式”

山峦绵延起伏、林木郁郁葱葱,这是一个满眼皆绿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75.5%,水、空气等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良等级的县份。这源于有一个——

福建沙县,在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排名第14位,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优良率为99.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为优,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一个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沙县,愈发清晰可见,魅力无限。

近年,沙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县情民情,确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科学理念,坚持用大生态的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县乡村创建为抓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沙县模式”。

构筑相融的自然生态

近年来,沙县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原则,把加强自然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统筹规划城乡布局。

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沙县着力强化森林植被“润肺”功能、湿地“强肾”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免疫”功能,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目前,沙县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173.2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7.69%;拥有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021.7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86.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

沙县按照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海西中部一流休闲宜居地”的城市定位,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载体,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大治山、治水、治污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彰显“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的城市个性。

城区范围内大型综合公园、主题公园、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就有8个,面积约140.5万平方米。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倡导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集中整治,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独具特色的小康庭院。

多年来,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效初显。

打造高效的经济生态

今年2月,金沙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这是沙县打造高效经济生态交出的又一满意答卷。

按照“一核两带一圈”的区域发展战略,沙县整合资源,多业联动,推动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建立起一个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生态工业方面,沙县着力打造金沙园、金古园等生态工业发展平台,培育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加快配套项目引进和产业集聚。运用环保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实现由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已基本完成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18平方公里,沙县金古工业园6平方公里和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金沙园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金古园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沙县将生态产业发展作为绿色经济圈乡镇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根据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特色,依托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围绕蔬菜、毛竹、油茶、葡萄、水柿等特色农副产品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目前,沙县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36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乐子鸡蛋获全省唯一、全国第二个蛋类有机品牌。全县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达24.56万亩,初步形成了粮食、蔬菜、花卉等绿色农业产业。

沙县积极打造小吃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休闲度假地和海西重要旅游集散地。依托生态资源,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佛文化旅游等精品景区,实现了小吃与旅游的完美结合。积极发展沙县小吃文化城、淘金山森林公园、马岩生态园、柱源现代农业观光园等生态休闲项目,在南阳、大洛等乡镇,发展了以果园种植、采摘为主的农事体验旅游,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

倡导开放的文化生态

文化是沙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是真正的魅力所在。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培育、拓展乡土文化,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近年来,沙县依托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以及沙县小吃在全国的影响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小吃文化、红色文化、佛文化之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相融合,积极打造小吃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休闲度假地和海西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以“小吃、朝圣、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新格局初见雏形。

文化旅游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彩。沙县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小吃文化节。沙县小吃走进台湾,以食为媒,架起了海峡两岸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省级风景名胜区沙县淘金山自古佛教文化浓厚,全国最大的石雕卧佛——定光卧佛、千古名刹定光禅院、惭愧祖师潘了拳悟道之地佛光洞、我省最大的释迦牟尼真身灵骨舍利塔均在淘金山中。如今,四方游客在赏虬城美景、品小吃美食的同时,还可以到淘金山拜舍利、观放生、诵经礼忏等,领略不一样的朝圣之旅。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文化底蕴。在沙县,宋代宰相李纲谪居的兴国寺、宋代理学代表罗从彦纪念馆、唐代开县始祖邓光布祠堂、东南沿海最大的城隍庙、清代的古民居孝子坊、水美古堡、古戏台等文化古迹保存良好,彰显着古建筑与沙县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此外,《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沙县肩膀戏》《定光佛信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龙迎烛桥》《迎春牛》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人文素质激活文化生态。沙县还定期组织开展6˙5环境日宣传活动、“沙县十佳青年”“最美环保人”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与此同时,“沙县精神”也为生态文明建设鼓劲。沙县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相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以“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以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不断提升沙县特色文化感召力。营造宜居的社会生态

生态人居是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沙县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倾心打造一个靓山秀水碧天环绕的宜居生态城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一个山区县,保障森林覆盖率,做靓山文章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首要任务。沙县着眼实际,把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加大“青山挂白”、矿山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沙县形成“以群山绿色为屏、乡村绿色为点、道路绿色为线、城区绿色为面”的全方位绿化格局,勾勒出一幅“林在城中”和“城在林中”的绿色美景。

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幸福指数增加。沙县建立全县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发布空气质量周报,鼓励企业利用余热发电,在工业园区引进天然气管道项目,积极引导入园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严禁审批燃煤锅炉或以煤为燃料的生产项目,为市民送上新鲜自然的好空气。

青山碧天还需秀水映衬。沙县巧借全县狠抓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把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等环保举措有机结合。

拿污水处理整治来说,7月8日,沙县大洛镇、高砂镇、南阳乡、郑湖乡的集镇污水处理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生活污水1100多吨。至此,沙县12个乡镇(街道)均设有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如今沙县污水处理厂日可处理污水3万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青州、夏茂等10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也已经投入使用,保障了村民安全用水、放心用水的需求。

不止如此,在建制村,通过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检查井,安装一体式化粪池,减少农村污水排放。目前,全县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站5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眼下,在“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级管理长效机制的运行下,沙县10个乡镇建成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垃圾集中统一处理。从城区到农村,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等卫生保洁都已实现常态化,夏茂镇俞邦村、南霞霞村、青州澄江楼等一大批生态乡镇、生态村正在脱颖而出。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