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第4届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院士论坛在京召开

   2015-07-14 中国节能网2830
核心提示:7月10日,由中国电科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院士论坛在京召开。

7月10日,由中国电科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院士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严陆光、周孝信、陶文铨、程时杰和王锡凡,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奇逊、杨裕生、郑健超、葛修润、薛禹胜、陈清泉、邱爱慈、倪维斗、彭先觉、王浚、叶奇蓁、陆佑楣、陈予恕和李立浧,20位两院院士围绕“电力绿色发展,促进能源革命”这一主题,际会思想,砥砺智慧,共同探讨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研讨全球能源互联网理论,展示电网技术最新成果,为“十三五”规划出谋献策。

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电力绿色发展,促进能源革命周孝信以“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的设想”为题作论坛主旨报告。

在本次论坛的分论坛上,11名院士和7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以“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电网安全与输变电技术”、“电工新技术与未来电网”展开演讲和技术交流。

在能源开发领域,叶奇蓁院士介绍了中核和中广核正在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ACP1000和ACPR1000﹢(华龙一号)。华龙一号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结合的设计理念,贯彻核安全纵深防御和设计可靠性原则,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能动安全系统将高效快速地消除或缓解事故,非能动安全系统可保障在动力源丧失时有效应对事故。ACP1000的研发,是落实国家“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果;李立浧院士从能源生产-传输-消费/转换等各环节阐述了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和能源、互联、智能电网的组合带来的思考。他指出能源技术方向和路线的抉择关系到能源技术革命和创新的方向。能源技术革命的关注点,包括可再生能源、储能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需要明确各自技术路线。

在电网安全和输变电技术领域,陈予恕院士解读了国家最新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重点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对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结合非线性动力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探讨了“特高压输电装备”安全运行的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王锡凡院士指出,电网在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电磁脉冲辐射(EMP)下是很脆弱的,电磁脉冲会对发电厂、对输电系统和配电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应重视和加强针对电磁脉冲的电力系统的防护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措施,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薛禹胜院士指出,综合能源网概念不同于智能电网,也有别于Internet。针对现有电力可靠性研究不足之处,大能源观下电力系统监控与分析的概念也需要延伸。综合能源网的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提高多道防线的自适应能力,应全面提升应对高风险极端事件的能力。

在对电工新技术与未来电网的展望中,卢强院士提出了智能微电网概念及其主要特征,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对压缩空气储能及其形成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以及光伏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电力系统改革方向,分析了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郑健超院士指出,未来电网发展趋势是现代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从技术的角度,是现代电网技术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高电压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电网技术融合的桥梁,应关注电网融合技术的创新研究并切记协同增效的组合是融合技术的判据;杨裕生院士介绍了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等典型未来应用场景对储能电池的性能要求,对铅炭电池等各类现有储能电池进行了对比分析,强调了电池技术的发展应兼容并包,在关注电性能指标的同时关注安全和环保问题,最后重点介绍了一种锌锂锰系新型电池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前景。

来自国家电网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各省(市)公司科技部门负责人,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省属电科院,以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电网公司电科院等单位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