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智慧城市”万亿蛋糕市场透视

   2015-07-14 建筑时报2690
核心提示: 有机构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高调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多低调的地方国企以及各类相关企业也在抢滩这一市场。

有机构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高调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多低调的地方国企以及各类相关企业也在抢滩这一市场。

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纷纷跟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不管是媒体热炒的“阿里腾讯厮杀跑马圈地”,还是各地密集推出建设规划,都让智慧城市建设热度持续升温。有机构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高调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多低调的地方国企以及各类相关企业也在抢滩这一市场。

智慧城市建设潮下的万亿市场

在武汉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汪凡看来,智慧城市的含义广阔、综合,包括了城市规划运营建设、产业以及市民生活的很多面,比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方面的建设。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经公布的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277个。事实上,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远不止这些,腾讯研究院称,我国351个城市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互联网+”的探索实践。赛迪方略报告称,截至2014年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消费试点、宽带中国试点等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试点已达500多个。报告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

“说万亿市场毫不夸张,智慧城市是个很广的领域,几乎涵盖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延华智能执行总裁翁志勇表示,新一轮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核心要素和抓手,未来市场前景可以预期。

企业圈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万亿蛋糕争夺战,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的高调加入后,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据悉,截至今年5月初,腾讯已与16个城市签订合作协议,联手布局“互联网+智慧城市”。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首批已经在12个城市落地,其今年的目标是覆盖50个城市。

除了阿里和腾讯的跑马圈地外,目前深度耕耘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包括各行业的央企,比如中国移动、中冶、烽火等;大互联网公司,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另外还有近年发展较快的神州数码、延华智能等;以及很多大大小小的新型创业公司,比如“光谷奥源科技”、“车来了”,侧重挖掘细分垂直领域市场。单就目前来看,大互联网企业,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产业中最受关注的。

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吴红辉表示,智慧城市产业链很长,第一类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做智慧城市建设的通道和入口,未来很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方,也很可能占据产业链上“钱景”的高端;第二类是做智慧城市系统集成整合服务,整合各个板块的内容;第三类是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光纤、传感器等;第四类是做具体垂直领域的建设和服务。

政企合作探路PPP模式

几乎没有业内人士否认,当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还是依赖地方政府,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仍是一个政府主导的行动。从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设计、投资、建设以及数据集成和互融互通,以及后期的运营等方面,都涉及到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谁来出钱和运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支付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部资金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在43号文出台以后,地方政府资金更为紧张。于是,PPP模式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汪凡认为,PPP的践行,关键是要让民间资本看到盈利预期,愿意参与;而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项目,很多盈利模式暂不清晰,另外各方参与者应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尽量将细节也考虑到,遵循市场契约精神,总体来说需要有大政策环境,另外也需要企业有资金实力和长远眼光。

在武汉,烽火科技和光谷建设投资公司就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践行PPP模式,二者通过合资成立专业公司等方式,推动“智慧光谷”建设与运营管理。双方通过评估项目性质、成本投入、项目市场及预期收入,确定具体的经营模式。合资公司承接偏向民营便于开展营业性经营,市场前景可预期的项目,合资公司投入建设,并进行后期运营。

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

从IBM时期的智慧城市愿景,到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从规划到落地阶段。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它七部委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称,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国内三批城市近年试点成效如何,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刚起步,各地均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且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并无统一标准。上述八部委发布的文件,从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做了方向性的规范。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国际合作主管肖猛称,智慧城市评价很复杂,因为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城市(化)过程,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准也需要不断进化。他认为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还处于各部委分离的状况,评价标准限于一些项目上线和初级的服务指标达成;在未来,智慧城市的评价,一定要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带动的就业和创业、开放和民主的评价、环境与可持续等等方面都囊括进去,才能综合评价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智慧”。

也有学者表示,现在只能说做指导意见作为参考,以及一些技术上的标准参照系。中冶武勘董事长朱小友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极,不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

吴红辉表示,智慧城市侧重应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制性统一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应用。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都在创新和野蛮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规模化应用,会逐渐形成标准。

今年年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总工程师陈才撰文透露,国家标准委已经牵头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望未来3年内出台。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