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海水淡化产业化期待政策扶植 140亿投资走势强劲

   2015-07-15 中国海洋报3040
核心提示: 北调的南水已经进京“解渴”,然而南水北调并不足以解决华北水资源紧缺的全部问题。作为一种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清洁和可持续的手段,海水淡化从众多办法中脱颖而出。

北调的南水已经进京“解渴”,然而南水北调并不足以解决华北水资源紧缺的全部问题。作为一种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清洁和可持续的手段,海水淡化从众多办法中脱颖而出。

海水淡化产业化期待政策扶植 140亿投资走势强劲

海水淡化成城市解渴新希望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估计,按照当前的水消耗总量计算,如果水资源利用率不能得到改进,到2030年人类对水的需求将从当前的4.5亿立方米增加到6.9亿立方米。这将超过当前水资源量的40%。面临巨大的用水压力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热门话题,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重点。

中国属于世界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面对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在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希望寄予了南水北调工程。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以及中线一期已于2013年和2015年年初分别运营,而西线工程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据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建成后,将会惠及全国15个省市区,特别是可以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问题。但是“南水北调”只是保障淡水供应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完全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必须依靠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来解决。向大海要水“喝”,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必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海水淡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淡化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要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和调配。中国科协副主席张勤在2015年国际脱盐大会上介绍说,我国海洋事业正面临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心,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淡化海水能否成为重要水源?

在我国,海水淡化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走过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目前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主要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北方主要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南方则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海水淡化总产水规模已从2003年的日产不足3万吨发展为2013年年底的日产90.8万吨。

这样的增长速度看起来惊人,其实并未达到预期。2013年,全国自来水生产总量约为495亿立方米,日均90.8万吨海水淡化产能仅占自来水生产总量的0.7%。中国水利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海水淡化产能与“十二五”规划的日产220万立方米水平相差较大。海水淡化规模化生产最大的阻碍就是技术和成本。

成本是海水淡化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目前国际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67至2.5美元/立方米之间,最低可以达到0.5美元/立方米;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至8元/立方米。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像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样,出台适用于淡化海水的补贴体制和完整政策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坦言,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应将海水淡化项目纳入公益性工程项目,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和配套政策优惠。”

另一方面,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海水淡化有热法、膜法两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淡化水出来之后都是PH值6.3至6.8的弱酸性水,这种水能喝,但不能大规模进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因为市政管网大多是以钢管、镀锌管等金属管为主,承受不了大量酸性水,必须把淡化水的酸性改成碱性,这就增加了出水成本,而点对点的工业用水就没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日产将近100万吨的淡化海水,70%以上都是解决工业园区的供水。“而目前在国际上,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市政供水,占工程规模的61%,海水淡化已成为一些缺水国家、地区的基本水源。”

阮国岭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无论单机规模还是工程规模,与国际差距较大,高端膜市场国内产品占有率偏低。他建议国内厂家开发性能更好的膜来降低水的处理成本,开发特种性能的膜和工艺以应对未来不同的处理需求,尤其是零排放的需求。

中国科协副主席张勤表示,下一步将发挥沿海地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为抓手,以海水淡化等领域为重点,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打造企业投资合作平台,引导涉海企业走出去。

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加快应用淡化水,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规模,发挥海水淡化水的保障作用,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盐业协会副理事长、中盐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国梁说,在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上要统筹规划,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不断提升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价值,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一系列利好背景下,2015年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迎来好消息,河北曹妃甸日产百万吨淡化海水项目获批,该项目每年可供水超过3亿立方米,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左右。淡化水符合最新的自来水水质标准,预计将于2019年投产并向北京输水。

“近15年来,我们的海水淡化综合成本下降了60%,今后成本下降速度也许不像前面那么快,但一定会继续下降。”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王寿根对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按照目前平均海水淡化设备7000元/吨/日的成本测算,中国按照未来10年海水淡化产能增加170万—200万吨/日来测算,未来十年海水淡化设备投资有望高达120—140亿元,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吨,大规模应用已经具备成本优势。相比南水北调,对于北方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在中国更具有现实价值。

发展海水淡化,要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实现循环理念。来自上海的太阳能光热专家彭志刚和他的团队利用太阳能光热实现海水淡化,2013年他们在海南乐东建设的我国首个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商业示范工程投入运行。该工程年产蒸馏水约2000吨,由48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阵、集热带、低温高效海水淡化装置等组成,可满足100至150人一年的饮用水需求。如今,他们正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推进正式的商业项目,为加快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做出了良好的探索。

我们期待海水淡化产业迎来春光明媚的新前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