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持久动力是能源的巨大浪费及城镇化措施。”丹佛斯中国区总裁欧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作为一家家族式节能环保企业,丹麦丹佛斯公司走过了81年的历程。
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在“十二五”中后期开始爆
如今,丹佛斯公司将中国定位为“第二家乡”市场。但节能环保企业如何才能在此次浪潮中抓住机遇?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欧华明。
城镇化带来持久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目前,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态势如何?
欧华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政府将节能环保行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这突显了政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
由于工业技术进步的巨大推动,中国的能源强度已经从1990年的世界平均值约四倍,下降到2013年世界平均值的两倍以下。今后三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给环境和能源带来巨大压力,为了确保这个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节能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涉及更多的行业、达标时限提前,排放标准将趋于更加严格,这将为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21世纪》:丹佛斯一般会为客户计算节能产品的回报,如投资三四年后可收回成本,其后则每年可节省大量能源支出,但为什么仍有很多客户不采纳?
欧华明:人的本性是害怕改变,节能产品的投资回报需要时间和动力,也就是说让企业做出改变的动力是什么,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业绩评估的指标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正在慢慢做出改变,如鞍山钢铁厂余热利用项目,利用鞍钢的余热可以为居民提供冬季供暖。再以北京为例,集中供暖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现象,如有的小区房间很热,冬天需要开窗,是对能源的巨大浪费。这一切肯定要改变,只是需要时间。
《21世纪》:目前,在丹佛斯涉及的细分市场中,哪个市场最好推进,为什么?哪个市场最难推进,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在哪里?
欧华明:由于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对节能环保的重视,丹佛斯在所涉足的各个细分市场都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在中国规模巨大的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城镇生活,无论是“从田间到餐桌”保证食品新鲜安全的仓储冷链,还是从热源到室内舒适节能的“热链”,还是更加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丹佛斯的各个业务都在齐头并进,感受到了市场对领先节能科技和解决方案的欢迎。
政策出台时产品已备
《21世纪》:创新研发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短板,哪些因素是重要的?
欧华明:有三点建议,第一,必须非常重视客户的需求。如果说我们有一款产品可以运行6000小时,但客户只需要4000小时,那2000小时的寿命就浪费了,客户不会为不十分需要的产品付钱的。十年前,丹佛斯的研发人员“技术至上”,他们觉得这个技术好,设计出了产品,但有时却卖得不太好。
第二,丹佛斯做研发时会群策群力,每个人都要出点子,跳出既有的惯性思维。
第三,丹佛斯在中国市场上学到了快速反应能力,这是中国同行教给我们的,但要时刻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
《21世纪》:节能产品的推广为什么大多为B-TO-B,丹佛斯有没有在B-TO-C领域中进军的意图,这个领域存在哪些障碍?
欧华明:节能产品在B-TO-C市场也有很多,例如节能灯、变频空调等。丹佛斯大多数产品是B-TO-B的,这是由于丹佛斯的业务范围决定的。丹佛斯也有一些B-TO-C的产品,例如水地暖、电地暖和热泵。水地暖和电地暖在中国市场销售势头良好,而热泵主要安装在独门独户的别墅,在欧美应用较广,由于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不同,因此尚未进入中国市场。
《21世纪》:节能环保企业最重要的品质有哪些?
欧华明:两个品质最重要,其一,企业要有一种工程师文化,因为节能环保制造企业毕竟是靠技术和质量制胜的;其二,紧跟市场需求,对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要提前了然于胸,做到当政府的一个新政策推出时,我的产品已经准备好了。(编辑 王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