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目前有2.9万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这个数字和去年7月相比,已经翻了一倍还多。”南京首个垃圾分类公司负责人朱星龙对凤凰江苏透露。他又补充了道:“虽然这还仅占南京全部居民数量的1.5%左右。”
回溯至2000年,南京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八大试点城市,然而推进至今收效甚微。2014年初,被“垃圾围城”困扰已久的南京首次将垃圾分类推向市场,由企业运作。一年过去,“垃圾换物”的模式已覆盖40个试点小区30%的居民,南京期望这种模式能为破解“垃圾围城”找到出路。
“垃圾换物”的经济账:
一个月的积分可换三五斤蔬菜
“参与一次厨余垃圾回收可以获得1个积分,3个积分可以换一只鸡蛋,30个积分就可以换一扇纱窗”, 负责垃圾回收的南京志达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朱星龙介绍说。“可回收垃圾也参加换物,5个塑料瓶就可以换5头大蒜。针对高档小区和年轻人,积分还可以用来兑换电影票和洗车票。”
尧化门街道试点垃圾分类的几个小区,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
据了解,该公司在尧化街道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都有厨余垃圾投放点。每天早上6点半到9点半,市民可以将自家的厨余垃圾投放进去,以此获得积分。积分累计起来就能兑换蔬菜以及各种日用品。
“过去垃圾分类主要是发垃圾袋,但这种方式不足以影响老百姓的习惯,政府处理起来还要二次破袋。现在我们打破了政府的模式,通过积分,投厨余垃圾,一个月可以换3到5斤蔬菜。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去。”
对于自己身体力行推广的“尧化模式”,朱星龙很自信。“现在我们试点的40多个小区,居民参与率达到30%,其中金尧花园参与率达到80%。”
朱星龙说,要达到这样的参与率并不容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才形成如今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氛围。
“积分换取的蔬菜比市场上便宜,质量也好一些”,金尧花园的居民李奶奶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习惯。”
为统计居民垃圾回收的数据,志达环保公司还建立起“惠系统”。 据负责人陈硕介绍,系统对垃圾分类进行数据统计,为政府提供大数据参考。从系统中可以看到,2014年6月至今年6月,尧化街道共回收垃圾1515.74吨,包括厨余垃圾922.9吨,实现垃圾减量1008.65吨。
尧化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内的各种商品。
朱星龙透露,垃圾换物每覆盖1000户居民,南京市政府补贴公司20万/年。“我们把回收的厨余垃圾运到处理厂,有150元/吨的收入。但公司一百多号人开支不小,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盈利。未来我们将会走可回收垃圾加工的模式去盈利,比如塑料瓶拉丝等,这是一个朝阳产业。”
颇有生意头脑的朱星龙说起盈利模式来兴致盎然。2007年,他就通过开淘宝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0多万。“相比之下我更看好环保。我曾做过27个行业,从摆地摊、销售甚至到钢材,但坚持最久的是环保行业,我觉得环保可以做100年。”
不过,相比于朱星龙的自信,一些居民对“垃圾换物“的模式仍心存疑虑。“不知道这种模式能不能坚持下去,”家住金尧花园的张阿姨说。“积分兑换不是每天都有,容易错过,而且每次兑换的食品数量也不多,上次我一包旧衣服,就换了一块姜,所以我很少参加。”
南京过去的垃圾分类:
每千户居民一年花费43万元垃圾袋
2000年,南京日产垃圾2000多吨,2014年已增长到6000多吨,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但南京处理垃圾的能力并没能跟上。
2014年之前,南京市政府推广垃圾分类的方式单一:街道向居民发放垃圾袋,并设置督导员监督垃圾分类。
朱星龙为这种模式算了一笔账:“以1000户家庭计算,可降解垃圾袋至少6角钱一只,那么一年下来要花费43万元。督导员每月工资600元,8个督导员一年成本近6万,加上垃圾桶一年至少要花费11万元。也就是说,这种垃圾分类每覆盖1000户家庭,街道就至少要投入60-80万元/年。”
成本高昂之外,发放垃圾袋其实并不能解决终端处理的问题。“我把垃圾分开也没用”,家住仙林的王女士有些失望地说。“最初我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开投放,可环卫部门回收时还是将各类垃圾混装在一起,这样的垃圾分类有什么用?”
在2014年之前,南京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基本是填埋,而“垃圾分类”只靠填埋场上数十名拾荒者,将可回收垃圾“淘”出来。
南京主城区的3座垃圾填埋场分别位于江宁的轿子山、水阁和浦口区的天井洼,填埋处理量已超过当初设计。其中,轿子山垃圾场于去年5月暂时关闭,另外两座垃圾场再运营一年左右也将完全饱和。
2014年,位于江北静脉产业园内的南京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启用,每天最多能处理1500吨生活垃圾。南京也成为江南最后一个建起垃圾焚烧处理厂的城市。
然而,以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其对环境、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让垃圾焚烧处理厂一直争议不断。朱星龙介绍,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厨余垃圾约占60%。厨余垃圾会加剧焚烧带来的废气污染,以及重金属物质的排放。
数年来,从北京六里屯、上海江桥,到江苏吴江、广东番禺,垃圾焚烧项目不时激起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一些项目最终不得不被叫停。
他山之石:
垃圾分类法律先行
“‘垃圾换物’推广的难点在于没有法律法规的配套”,南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瑞士,居民每分错一次垃圾会被罚款50法郎。而在台湾地区,如果不按照规定使用专用垃圾袋,一次处罚3000元新台币,伪造专用垃圾袋者将被处2至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万元新台币。”
“现在中国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垃圾围城的状态。”朱星龙介绍说,“上海采取的是终端分类的方式,工作量太大;杭州、北京采取的也都是发垃圾袋和督导员监督的方式,杭州一年要发掉8000万元的垃圾袋,北京现在有2万多名督导员,这些模式成本高,推广效果差。”
在朱星龙眼里,垃圾分类是真正的“慢活”。“我2009年就开始在重庆做垃圾分类,做了5年,亏掉1000万。当时卖了房卖了车还在坚持,家人也有过不理解。很痛苦,也想过放弃。”
“来南京之后情况改变很多。现在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没有周末,但再难也要走下去。”
“真正将垃圾处理推向市场,没有合适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尧化模式是南京迄今为止进行的最重要的尝试。”南京城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尧化模式’将向全市推广,年内垃圾换物小区将增至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