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内蒙古:应大力发展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

   2015-07-24 中国经济导报 3020
核心提示: 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我国的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就包揽了其中的4个。

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我国的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就包揽了其中的4个。从2002~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名列全国第一,GDP增长的骄人成绩被学界称之为“内蒙古现象”。2010年,内蒙古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元门槛,达到1.16万亿元,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然而,伴随着全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曾经支撑着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那种单纯依靠传统能源产业支撑、资本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成为一种“过去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内蒙古经济增速这几年来连续下行,2011年其经济增速降到全国第5位,2012年经济增速降到全国第13位,2013年下降到第21位,2014年下降到第22位。

产业路径依赖严重是资源大省的“痛点”

一个资源大省为何会出现如此困境?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安静赜分析指出,内蒙古此前经济增速发展较快是因为抓住了当时的能源和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机遇,这种机遇下对内蒙古的能矿资源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后来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对能矿资源的需求在逐步降低,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又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所以内蒙古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内蒙古的经济基本上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产业路径依赖。”内蒙古社科联主席杭拴柱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内蒙古的能源效率很低,其万元GDP能耗数据要高于全国平均数据的一半,而这与内蒙古以能矿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前几年,当内蒙古的煤炭资源需求旺盛时,人们所有的心思都是围绕着能矿资源来进行的,这导致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低,也进一步制约了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热情。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与信息化研究处处长司咏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内蒙古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层次低,这种状况已经成为资源大省严重的“痛点”,资料图片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固化的思维定势迫切需要调整和改变

一个资源大省扭转困境有多难?安静赜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内蒙古的经济速度回落与东北三省不同,东北三省是制造业为主,属于传统老工业基地遇到的问题,而造成内蒙古困境的成因与山西有类似,因为两者都属于资源型地区。

即使在一些资源大省在经济向好时,其经济增长方式就曾屡屡遭到专家学者的质疑。其中,资源大省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路径严重依赖是被众多专家不看好的主要因素。近几十年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由自然资源带来的,许多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地区比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相比经济反而增长缓慢,在经济学中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源诅咒”。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来,一些资源大省都在致力于调结构和转方式,但却总是调整不过来,真正的原因在于其把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锁定在资源型产品上,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头脑中固化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直接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的惯性,“不愿调”和“不会转”的问题比较突出,对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力度也不够坚决。某种程度上,这种固化的思维定势也迫切需要打破和及时进行调整。

对此,杭拴柱分析指出,当前,内蒙古经济必须要扭转资源利用率单一、创新动力不足以及“一煤独大”的格局。

以创新驱动为重点补齐产业和要素的“短板”

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基本前提。目前,科技基础薄弱、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等状况也在制约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2012年,内蒙古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8.12%,处全国中后位置。2013年,内蒙古研发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0.7%,居全国第25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众多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将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以创新驱动为重点来优化要素结构,这是内蒙古经济发展过程中补齐“短板”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杭拴柱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当前亟待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突破口,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工业发展则要加大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尽可能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从而更好地把工业和与服务业融合在一起。

“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保障。”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李丽副教授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从创新驱动上下功夫,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步伐,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司咏梅分析指出,摆脱经济发展对能矿资源路径依赖的主要途径是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发展现状。要破解内蒙古产业发展的“短板”,必须将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向下游、中高端和最终消费品延伸和升级,按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等主攻方向来加以调整和优化,紧紧围绕着“清洁”、“新型”、“绿色”等理念来进行,这是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关键环节,对于内蒙古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形成产业多元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初级资源拉动,原有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界,要素结构不合理是内蒙古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司咏梅分析指出,经济新常态下,内蒙古要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提供新动力,从创新中找出路,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比如,可以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围绕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打破科研成果和产业化生产之间的“隔离带”,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

在司咏梅看来,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打破一系列“坛坛罐罐”。内蒙古整体上属于欠发达和欠开发态势,比照东部地区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内蒙古要腾的“笼”相对较少,这也为内蒙古集中精力加快培育和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虽然,目前内蒙古很多传统产业需求逐步饱和、产能明显过剩,面临转产调整,但是一些新兴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涌现,这为内蒙古发挥比较优势,把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创造了难得机遇。比如,当前内蒙古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煤炭机械和风电设备等优势制造业发展水平。可以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等。

结束语

本报自6月初开始的“记者眼中的省(区、市)发展——补什么篇”系列报道,今天是最后一篇了,感谢读者的关注和建议。

在本次的系列报道中,我们通过采访相关省市的企业、专家、官员等,对各个省份碰到的瓶颈及下一步的发展建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综合来看,开放、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境等,都是要“补”的关键词。而怎么补,我们的采访对象,根据各自省情市情,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解读:有的省份要通过财税杠杆来达到目的;有的省份则需要用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的省份甚至还需要通过对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自省,跳出固有思维的限制;等等。

当然,我们的这组系列报道,不可能将需要“补”的东西一一道来,甚至也不可能做到不容置疑的精准,但是,我们相信它能让读者有所思,各省份有所鉴,能够抛砖引玉——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