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垃圾分类好看起来,罚款当然是个可能奏效的招数。罚款从来不是目的,让垃圾合理分类才是
邓辉林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8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这一办法来看,生活在深圳,如果丢垃圾随心所欲的话,可得小心钱包变瘦。当然,如果你分得很科学,不属于“未分类投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那你用不着掏这笔钱。
如今深圳的垃圾投放,还没有充分展现出城市的文明与先进。虽说,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能把饮料瓶子和饭菜渣子分投到不同的容器了,但碎玻璃、牙刷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这还真有人分不清。不加区分一古脑儿把垃圾扔到一个袋子里的人,比比皆是。这事也不赖市民,大家从小扔垃圾就是“打包式”,形成积习,要改恐怕不容易。
垃圾不分类,干的湿的,能回收不能回收的搅在一起,既增加了环卫工的工作强度,也增加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其实,垃圾分类,不夸张地说,也可以很好看。龙应台就曾说过,常有观光客在台湾观看垃圾分类。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垃圾分类投放是有着舞台之美的文明秀场——每晚固定时段,街上传来熟悉的旋律,回收垃圾的资源回收车、厨余回收车和一般垃圾车如约而至,大批居民从楼宇街巷走出,手提给垃圾分好类的塑料袋、塑料桶走向垃圾车。
使垃圾分类好看起来,罚款当然是个可能奏效的招数。挨罚会心痛,进而让人“吃一堑长一智”,好好学一学管理办法,再把垃圾认真分类、认真投放。与此同时,还应更多通过传播、引导、示范、激励等手段,正向引导市民积极支持并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个专业活。在日本,丢弃废电器时,电线会捆绑在电器上;用过的喷雾器要扎个孔,防止出现爆炸;装液体的容器,洗干净再扔;锋利的物品,用纸包好再放进垃圾袋,能把小事做到如此精细,这就是专业水准。我们现在的垃圾分类,还是一种粗放得多的分类,是在过去更加粗糙的水平上往前走了一小步。如此细致的活计,不经过长期的“以文化之”是学不会的。
垃圾分类,离不开市民自觉的配合。城市那么大,到哪扔不了一袋垃圾呀?如果市民不能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就很难费心去配合。因此,普及垃圾分类对资源、环境、卫生的利好,激励那些做得好的社区、企业和个人,就很有必要。
罚款从来不是目的,让垃圾合理分类才是。适度处罚和正向劝导、激励并举,垃圾分类多年来原地踏步的故事才不会重演,垃圾分类投放成为赏心悦目之景的日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