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新能源汽车路线之争:三足鼎立 谁能赢?

   2015-08-05 第一电动网1990
核心提示:小米创始人雷军雷布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站在台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在国内车市一片尽墨,各家厂商忍痛割肉,降价减产的时候,新能源汽

小米创始人雷军雷布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站在台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在国内车市一片尽墨,各家厂商忍痛割肉,降价减产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了救命的台风口。

7月11日,长城汽车宣布募集百亿资金砸向新能源产业链,刚刚过去十天,7月21日,江淮汽车又宣布拟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5亿元投向新能源乘用车等3个项目,而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导者比亚迪汽车投入更是天文数字。

事实上,各家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前赴后继地掏出真金白银的行为,只是当前多达千亿规模的热钱涌向新能源汽车的缩影。随着“风口”的形成,笼罩在传统汽车高增长时代远去阴影中的汽车企业,无疑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飞起来的猪”。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急速狂飙的同时,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的路线之争。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在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同时,也展开了新的一轮三国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一强独大还是百家争鸣?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三只同时站在风口的猪,谁能飞能更远?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

根据国内目前政策,纯电续航过了50公里的插电就算新能源汽车,就可以享受国家政策,不限牌,免购置税,而随着限牌城市越来越多,这无疑刺激了车企向更成熟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方向发展。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占得先机。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配套设施建设,都大幅领先与纯电动汽车。在国内市场,上半年比亚迪插电混动汽车秦依旧笑傲江湖,独孤求败。秦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面碾压优势,也足以证明了PHEV的巨大发展潜力。

PHEV对比纯电动汽车拥有很多优势。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告别烦心的里程焦虑。谁都不想在开车的时候对着剩余电量发愁。当电量耗光的时候,充电又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插电混动汽车,采用比纯电动汽车更小的电池组,来保证城市通勤的需要,同时还配备的内燃机则保证了长途旅行的可能,并减少了电池用光的焦虑。

同时,插电混动由于电池组小,相应的对充电速度要求也低,这样就特别适合利用现有的充电设施充电,推广起来比较容易。

纯电动汽车

特斯拉掀起造纯电动车潮流,各种互联网巨头扎堆涌入。新出台的《电动汽车准入制度》更是给新入者吃了一颗定心丸。纯电动汽车被互联网巨头视为互联网汽车最好的载体。不过真正代表电动汽车发展实力的还是日产聆风(leaf)。

聆风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万辆,而且还在飞速发展。然而,在国内,纯电动汽车却依然是叫好不叫座,聆风的国内版,启辰晨风销量也是非常一般。归根到底,还是纯电动汽车的三大瓶颈问题。售价高,里程短,充电难。

不过,尽管如此,政府为了推广纯电动汽车也是蛮拼的。免摇号,不限行,给补贴,诚意满满。其背后的深意是,希望中国车企可以绕开内燃机车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技术大山,在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主流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基本上都在200公里以下,考虑往返的话,行驶里程还要对半打折。以一个普通上班族的日常汽车需求为例,主要包括通勤交通,下班后的餐饮、购物、娱乐、交际等,周末、假日的度假,探亲等,其他的长途出行需求。

由此可以分析出短途出行占绝大多数,也基本在城区内,电动汽车完全可以满足。但是对于假日度假,探亲等低频但重要性高的需求,在目前情况下依然无法完成。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目的是因为生活半径的扩大,自由度的增加。

而伴随电动汽车而来的里程焦虑如同紧箍咒,让车主感到束手束脚。有种看法认为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充电站建设解决,如果车主可以方便的充到电,那么里程焦虑不攻自破。但是目前充电桩的建设成本较高,且现在的利用率很低,民间资本仍然在犹豫观望。大规模的充电站建设仍未起步,电池技术仍未突破,里程焦虑的阴云就一直不会被驱散。

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前属于名符其实的未来车型,不过这个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2015年1月15日,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宣布,首辆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正式上市。与纯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清洁,而且分量轻、加气快速。

如一辆车蓄时里程400公里,仅需50千瓦的燃料电池堆,大约加5公斤的氢气就可以,而同样一辆纯电动汽车跑400公里,所需锂电池的重量大约为700公斤。最新推出的丰田首款氢燃料电池车Mirai,寓意“未来”,最大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加满燃料的时间仅为3分钟,完全解决了目前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技术方面,氢能源汽车完全具有叫板甚至碾压纯电动车的优势。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这几种新能源汽车技术,到底哪一个会成为未来的主流,绝不是仅仅探求哪一个最适合汽车技术的问题。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市场政府的政策,能源开发冶炼的技术,电网的发展速度,电池储能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走向。无论未来新能源汽车是一家独大还是三分天下,我们的汽车生活都将产生巨大变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