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势在必行

   2015-08-07 中国能源网 1980
核心提示: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

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表明,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难点,才能将这项工程从美好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质建设。

首先是测什么,要细化监测指标。传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物监测,比如对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对污染源和排污者行为的监测,这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必然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必须注意到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偏重环境监测,还有更大的生态系统需要监测,比如宏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生物多样性群落监测、生物个体以及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监测网络的布局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细化生态和环境监测的指标,从而真正建设成“陆海统筹”和“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

其次是谁来测,要弄清各方权责。这次环保部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财政部达成一致,将分三步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环境监测事权全部上收中央本级,是希望从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但这并不意味着监测工作全都要依赖中央,完整的监测机制建立还必然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监测的职责和任务。在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的功能,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类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服务供给。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区分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方面都做得较好,值得借鉴。

最后是怎么测,要解决好技术和队伍的问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及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虽然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非常重要,但监管工作完成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调查显示,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环境监测的软肋,尽管我国家现有监测人员近6万名,但监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高级监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到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主要是偏重于技术性人才,而懂生态学、环境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比较少,但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急需综合性人才,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监测数据,从而满足我国环境生态监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才能够从制度层面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从而跟进后续的监管和治理,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动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