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试点自2000年6月在8个城市展开,效果究竟如何?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但仅41.4%的受访者清楚知道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50.9%的受访者知道一些常见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6.0%的受访者知道得很少。(8月6日《中国青年报》)
垃圾分类存放、投送、回收好,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让垃圾得到再利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市民并不清楚怎么给垃圾分类。有些垃圾,市民分不清属于什么类别的;有些垃圾,好像扔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可以,扔到“其他”垃圾桶里也可以……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大多数市民也都积极支持政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不过,仅有四成多受访者清楚知道垃圾的正确分类方法,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无法乐观。垃圾分类,清楚知道正确分类方法是第一步。如果市民连垃圾正确分类方法都不清楚,垃圾分类也就无从谈起,摆放的那些分类垃圾桶也就真的成了“摆设”。
很多市民对垃圾如何分类不太了解,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明白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至于如何宣传,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绝不是挂几条横幅、贴几张海报、摆放一些分类垃圾桶这么简单。
垃圾分类回收,做好家庭分类是第一步。小区分类垃圾桶再多,都需要市民先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如果市民家的垃圾没有分类,那么他们不可能在扔垃圾时重新分类。这就需要市民养成好习惯,先给自家垃圾分类,让垃圾各归其处,垃圾分类回收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垃圾分类回收,做好终端处置是关键。国内很多城市都未建成完善的处置终端,导致垃圾分类功败垂成。很多市民会发现,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被一起倒进了同一辆垃圾清运车,最终又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一些市民的垃圾分类热情不高。而垃圾分类回收的终端处置涉及到技术和硬件,其投入相当大,有些地方政府在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推进垃圾分类,要舍得投入,该花的钱要花,该建的东西不但要建好,还要运营好,不能闲置,不能沦为“花架子”。
垃圾分类回收,软件建设也不能放松。做好垃圾分类回收,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等等,都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强化、加以保障。
总之,垃圾分类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不舍得投入,最终只能沦为口号。需要强调的是,垃圾分类方面的投入回报周期可能较长,但一定会有回报,而且回报必然大于投入——回报不仅来自于经济物质方面,还有生态环境、公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