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电子垃圾堆积成山变“毒矿” 回收难推行

   2015-08-13 新华网 2630
核心提示: 电子垃圾危害大,处置难,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又暗藏这么多灰色地带。难怪不少环保专家呼吁普通消费者,本着节约原则更换电子产品,接着用比回收再利用更有益环境。

手机、电脑、电视、冰箱……各类电器换代频繁,价钱也越来越便宜。对于消费者,这是个好消息,对环境则是严重威胁。我们回收、处理电子废弃物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造成电子垃圾堆积如山,污染环境,危害人类。

电子废弃物成“毒矿”

根据联合国大学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截止2014年,全球电子垃圾累计4180万吨,预计在2018年之前将增加21%,达到5000万吨。

电子垃圾的“大头”是废弃的微波炉、洗衣机和洗碗机,占比60%,而手机、计算器和个人电脑占比仅为7%。所有丢弃的电子废物中,只有不到六分之一被循环再利用。

联合国大学副秘书长戴维˙马隆警告,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是富含危险物质的“毒矿”,必须谨慎处理。

报告指出,电子垃圾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毒物,威胁人体健康。例如,全球电子垃圾中含有4000吨损耗臭氧的氟氯化碳,还有220万吨铅玻璃,重量是纽约著名建筑帝国大厦的六倍,汞、铬、镉等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也不少。

如果电子垃圾长期堆放得不到无害化处理,铅、汞等危险物质会缓慢释放到土壤和水中,不可逆转地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按国家算,美国是产生电子垃圾最多的国家,2014年新增7072吨。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挪威、瑞士、冰岛、丹麦和英国则遥遥领先。

挪威人均每年产生28.4公斤电子垃圾,而非洲的人均水平仅为1.7公斤。

电子垃圾危害巨大,但其中也富含不少贵重金属,值得回收利用。

联合国大学先前发布的另一份报告说,全球消费的电子产品所含黄金总量超过320吨,市场价值估计超过160亿美元;白银7500吨,市值估计50亿美元。

报告说,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中含有的贵金属量升幅巨大,但回收比率低。以黄金为例,这类贵金属的回收率只有10%至15%,其余黄金成分要么不被人们所发现,要么就是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回收过程中浪费。

报告推测,每吨线路板和每吨手机分别含大约200克和300克黄金,而金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每吨5克。这意味着,同样是一吨量,电子垃圾的“含金量”是金矿石的40至60倍。

回收处理难推行

处置电子垃圾最好的办法,是无害化处理后再回收利用。然而,面对急剧增长的电子垃圾,即使发达国家处理起来也力不从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出现过“无主”电子垃圾。为完成一项例行书面报告,加州有害物质管理当局派出两名巡视员,检查一家垃圾处理场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的情况。结果,这两名巡视员在一座足球场大小的仓库里发现了数千台废旧电视和电脑显示器。

这些电子垃圾堆积有3米多高,完全没人处置,地上铺着厚厚的碎玻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铅的味道,令两名巡视员落荒而逃,提前结束工作。几天后,有消息传来,这家垃圾处理场的主人逃跑了,留下这堆电子垃圾无人处理。

就在几年前,废旧电视和显示器还是垃圾回收的“宠儿”。融化其中漏斗形的大配件阴极射线管,可用于生产新配件,利润可观。然而,随着纯平电视技术日趋成熟,阴极射线管的回收利用也走上末路,大批废旧配件遭遗弃,无从处理,形成业内所称的“玻璃海啸”。

“一大批小回收商深陷泥潭,他们随时可能抛弃这些电子垃圾,”加州电器回收协调组织负责人杰森˙林内尔说。

成本高,工艺繁复,是处理各种电子垃圾的难题所在。电子垃圾构造各异,元件繁多,分拆处理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很难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无害化处理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无论在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通常由中小企业甚至手工作坊完成,蕴藏安全隐患。

为了节约成本,不少企业缺少基本的保护措施,拆卸工人在无防护或不完全防护的情况下工作,处理工艺也不达标,常常造成有害物质渗入自然环境。

回收的肮脏秘密

尽管不少国家加强立法,规定个人和企业有义务回收利用电子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的混乱局面并未明显改善,甚至还因此滋生越境犯罪。

电子垃圾回收是件苦差事,但并非完全无利可图,如果分拆、出售其中所含的各种金属和贵金属,完全可能赚上一笔。然而,这也是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最危险的一个环节。拆分电子垃圾中有用的金属构件通常只能由人工完成,防护不当将暴露于剧毒之中。

在发达国家,为工人提供完善的劳保和劳动补偿是笔昂贵的开支。正因如此,美国的一些垃圾处理商打起了小算盘,表面上打着回收利用的旗号收购电子废弃物,背地里则将这些电子垃圾转手卖给发展中国家的处理商。

“其中的黑暗秘密在于,当你把废弃电子产品交给回收商,它们没有被扔进垃圾桶,其中八成配件很快就会搭乘集装箱,前往尼日利亚、印度、越南或巴基斯坦等国家,”环保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负责人吉姆˙普凯说。

在目的地发展中国家,无论监管还是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这些电子垃圾对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进一步放大。“这是笔大买卖,‘回收’是其畅行无阻的通行口令”,普凯说。比起引进技术、架设流水线并雇用工人拆分回收,转手倒卖电子垃圾赚钱更轻松容易。“回收商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出口电子垃圾赚钱更多。”

为遏制电子垃圾之类的危险废料越境转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在1989年就在瑞士巴塞尔通过了《巴塞尔公约》,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并规定发达国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险废料。中国于1990年在该公约上签字。

然而,美国至今没有签署《巴塞尔公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危险废料输出国。2008年,美国《商业周刊》记者发现,一些可疑的美国企业商业代表在其他国家网站(例如阿里巴巴)上发布消息,称有废旧电脑显示器货源,均以集装箱计量。普凯说,每天都有数百艘装载有电子垃圾的集装箱货轮离开北美,前往世界各地。

电子垃圾危害大,处置难,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又暗藏这么多灰色地带。难怪不少环保专家呼吁普通消费者,本着节约原则更换电子产品,接着用比回收再利用更有益环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